2024 我看的书

虽然有了孩子后,个人时间被大大压缩,但 2024 应该是我书看得最多的一年。在家里只要有空,基本 Kindle 不离手,睡前也要翻几页助眠(虚构类为主)。在 Kindle 上看到很喜欢的书也会再买一本实体书放家里。

从《如何阅读一本书》中认识到自己过往在“主动阅读”上的缺失,受此书影响,今年我也开始尝试调整自己的阅读习惯和方法。

今年对健康财富学习方法亲密关系人生哲学这几个大话题比较关注,此外也读了几本虚构类佳作。

健康

人过了 30 岁,很多身体机能就开始下降,再加上其他一些原因,我今年比以往更加重视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在我的人生重要性排序中,健康是排在第一的,没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做基础,妄谈其他。

《超越百岁》- Peter Attia / Bill Gifford

如果只让我推荐一本写健康话题的书,一定是它。书本身内容过硬,结构也清晰,既有科学的理论支撑,又包含运动、饮食、睡眠、情绪等的实践指导。受这本书影响,我把慢跑(二阶锻炼)作为自己的一项终身习惯。

我从中新认识到的两个理念:

医生可以给你治病,但只有你才能帮自己保持健康。(医学 3.0)

健康寿命比单纯的寿命延长更重要。

《我们为什么要睡觉》- 马修·沃克

健康是人生的头等大事,睡眠是健康的头等大事。

我认为每一个经常熬夜的年轻人,以及曾经或现在正被睡眠困扰的人都应该看一看这本书。可以作为睡前读物(真的看睡着了也不错),如果能因为看了这本书从此爱上睡眠就更好了。

阅读我看这本书的读书笔记

《你是你吃出来的》- 夏萌

告诉你怎么吃的科普好书,干货很多,写得也浅显易懂,能记住并亲身实践其中一两个点,都会对健康有所裨益。自己看完可以再送给爸妈看。

《Good Energy》- Calley Means

这跟书应该还没有中文译本,我用「沉浸式翻译」制作成中英双语对照版在 Kindle 上看的。书中的部分概念跟《超越百岁》很像,但我觉得有些观点稍显偏激,可能跟作者表达习惯有关。看过《超越百岁》这本书可看可不看。


亲密关系

儿子出生后,两个人的“小家”变成了4个(有时候是5个)人的“大家”,亲密关系变得复杂了一些。儿子从一岁半开始学说话并且有自己的情绪和语言表达,接下来还有儿童敏感期,如何处理与孩子之间的关系也没那么简单。

《看见孩子》- 贝姬·肯尼迪

亲密关系这个话题下我的年度好书,不仅适用于亲子关系,也能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任何一种亲密关系(与伴侣、与父母、与好友),我也从这本书发现了自身的不少问题。

《双向养育》- 杰恩·梅杰

好的亲子关系应当是和孩子一起成长,在自己当了父亲之后对此深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何以为父》- 迈克尔·J.戴蒙德

副标题:影响彼此一生的父子关系。重点放在探讨父亲和儿子的关系,可以跟《双向养育》结合着读。


财富

作为家里的顶梁柱,这两年在家庭资产配置、商业保险、增加被动收入等跟“钱“有直接相关话题都开始关注起来。

《金钱心理学》- 摩根 · 豪泽尔

这本书不是教你怎么赚钱,而是帮你分析人性,重新审视和树立更好的金钱观,最终探讨的是如何让我们的生活过得更幸福。

推荐给所有人。

《每周工作4小时》- 蒂莫西·费里斯

从国内数字游民领域的大佬 Jarod Zhang 那里知道的这本书,我猜本书对他一定也影响颇深。这本书中文版已经再版多次,里面的一些理念可谓经久不衰,甚至在当今时代下愈发显得重要。不论是职场做“牛马”,还是像我这样的“无业游民”,或者对数字游民生活方式有一些向往和实践的动机,又或者你想在时间管理上有一些突破,都推荐你看一看这本书。

这反映了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增加成效有两种顺序颠倒的办法: 只做重要的事情,以减少工作时间(80/20法则)。 减少工作时间,来做最重要的事情(#帕金森法则)。 最好的解决办法是两个一起用:确定几件影响收入的重要事情,用非常短和清楚的时限来计划它们。 ——《每周工作4小时》

《纳瓦尔宝典》- 埃里克·乔根森

放了一本实体书在电脑边,时常拿起来翻一翻,总能得到一些启发。

关于“发现好的心智模型”还蛮触动我的,我们的大脑太过于依赖过往的记忆和经验来做决策,很难做到就事论事。我理解的“心智模型”有点像为自己量身定制的“原则”,需要我们去思考,以及通过实践来验证,最终形成自己的“心智模型”。

希望接下来几年我可以逐渐形成自己的“心智模型”。

《芒格之道》- 查理·芒格

了解一下当代最顶尖人类的人生智慧,跳着读完的,但已经基本不记得书里写了什么(……),打算 2025 年重新看一遍,有些书还是要结合记笔记来看呀。

《Anything You Want》- Derek Sivers

Derek Sivers 是我在网上关注的一位“博主”(博客的博,非微博的博),他有多重身份——音乐人、马戏团演员、企业家、奶爸、数字游民(nomadic),也出版过多本书。他的文章简练而有力,进而影响了我的写作风格。


学习与方法

《如何阅读一本书》- 莫提默·J·艾德勒

看了这本书,再回顾自己过去一直以来的看书方式,感觉我过去的看书方式都是被学生时代填鸭式的教育所“毒害”了。

比如并不是把书从第一页逐字看最后一页就叫看书,比如有些书并不值得逐字去读,但有些书需要至少读两遍(包括一遍配合记笔记输出的精读),有些书适合跟同一领域话题下的其他书一起读,有些书需要放一放——甚至放几年后再来读。

总之,这本书确实改变了我对待阅读的态度和方式。「主动阅读」和「主题式阅读」是我从这本书里获益最多的两个概念。

《卡片笔记写作法》- 申克·阿伦斯

非常好的笔记认知书,看起来有点累,还没看完,需要慢慢精读。

《打造第二大脑》- 蒂亚戈•福特

这本书的实用性对我来说比《卡片笔记写作法》更好(或许等我看完《卡》就不会这么想了),正在配合 Apple Notes 搭建我自己的第二大脑实践中。

《笔记的方法》- 刘少楠 / 刘白光

为了学习如何更好的借助 flomo App 记笔记而买的实体书,很适合还没有形成比较完整的笔记体系的人阅读,也有很多 flomo 笔记理念的应用指导。

《刻意练习:如何从新手到大师》- 安德斯·艾利克森 / 罗伯特·普尔

这本书让我对“天才”这个词有了全新的理解,没有人能轻易成为领域大师。现在再去看一些领域顶尖人士(比如莫扎特、科比、费曼……)的时候,少了一些带有些许迷信色彩的崇拜,多了一些敬仰(人家真的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在一件事上面)。

也让我对人挖掘自身的潜能有了全新的看法,每个人身体里都蕴藏着成为某个领域“大师”的潜能,而唯一能够达到的方法就是刻意练习。


幸福与哲学

《被讨厌的勇气》- 岸见一郎 / 古贺史健

被书名耽误了的好书,整本书采用两人对话的方式展开,一直到书的结尾,书不厚。今年是第三遍重读了,每一遍都有新收获。

阿德勒心理学对我最大的冲击是“目的论”。有时候我们会太过于强调过去的经历对我们现在做决策的影响,但真正决定行为的,是个体对未来目标的追求。

直白点说,有时候我们会为了待在自己舒适圈而在心里“创造”出外面充满恐惧的假象,这样我们就可以心安理得的躲在里面不出来。

《哲学的指引:斯多葛哲学的生活之道》 - 马西莫·匹格里奇

想要拥有幸福的人生,人需要拥有自己的“生活哲学”(跟“宗教信仰”有区别),有幸在而立之年发现了 Stoicism。

《像哲学家一样生活:斯多葛哲学的生活艺术》- 威廉•欧文

同上,这两本书都买了实体版。

《梭罗传:瓦尔登湖畔的心灵人生》- 罗伯特·D.理查德森

这是一本梭罗的人物传记,但读的时候我却时常有一种观看纪录片的感觉。作者不只是以梭罗为中心来展开,而是把我们的主角放在一个更大的地理(北美)和历史(十九世纪)背景视角来描述,这让我得以看到一个更加鲜活、充满细节,同时也更加平凡的梭罗。他的境况,他遇到的那些困惑和烦扰,在你我身上都曾有过。

看完此书,在我心中梭罗不再是过去的那个梭罗,《瓦尔登湖》也不再是过去那本《瓦尔登湖》。


纪实与虚构

《费曼经典》- 理查德·P.费曼 / 拉尔夫·莱顿(编)

朋友@宇宙怪兽多次推荐,买了实体书,太厚了,最后在 Kindle 上看完。很好读,可以从不同角度去解读这本书——或者说费曼这个人。

费曼是一个不同寻常又难以捉摸的人,从他身上能汲取到太多养分。假如我的孩子能从他身上学到两点,我希望是:1,不盲目听信和畏惧权威(我们往往会忘记这一点),自己去思考和验证。2,坦诚(对别人和对自己都是如此)。

这么有趣的人,这么有意思的书,竟然有一段把我看哭了(猜猜是哪一段?)。

《百年孤独》- 加西亚·马尔克斯

看完最后一页,唯留下一声长叹。

当之无愧的经典, 看完立马上多抓鱼买了实体书。

看的范晔译版,以后想再看一遍黄锦炎译版。

《5000天后的世界》- 凯文·凯利

书名起得高了点,不过预测未来却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喜欢第五章开始及之后的部分,尤其是提到阿米什人的那部分。

阿米什人拒绝现代技术,崇尚简朴生活。尽管如此,他们也在使用挤奶机。
我曾经问过阿米什人,假如有机器人可以帮助他们挤奶,他们愿意使用吗?答案居然是肯定的。他们的解释是,如果一项现代科技可以让生活变得更轻松,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家人,那么这就是一项好的科技,可以被阿米什人社会接纳。
我们身处的现实社会过于追求效率和生产能力,而阿米什人对科技与生活关系的解释,才是科技之所以存在的最本真的原因。

《足利女童连续失踪事件》- 清水洁

这竟然是一本非虚构! 感谢作者(记者)清水洁,我们的社会太需要有这样的记者存在。

《长乐路》- 史明智

一个时代的一群人的缩影,买了实体书。

《最后的耍猴人》- 马宏杰

一个时代的一群人的缩影,买了实体书。

《老人与海》- 欧内斯特·海明威

小学语文课本里收录过片段(细节肯定早已忘记),书很薄,但是写得相当精彩动人。

虽然是虚构作品,但书里对海上捕鱼的细节刻画经得起科学推敲,书里出现的所有鱼都是现实中存在的。我也是才知道老人钓到的那条鱼是旗鱼(马林鱼),能长到 4 米多,几百公斤重,我读小说的时候还在想钓个什么鱼会比船都大,也太夸张了吧,事实是我见识短了。这种鱼异常凶猛,也是世界上游得最快的鱼类。

很多人通过这本书知道海明威,但可能更多人(包括看这本书之前的我)不知道的是,海明威从此开创了一种全新的极简主义写作文体(有点像当年鲁迅写《狂人日记》开创白话文小说之先河一样)。

海明威与他的猫
海明威与他的猫

有些书是需要重读和精读的,所以明年我也不会只看没看过的书,上面出现的一部分书,大概率还会出现在《2025 我看了哪些书》里。

我的短评和评分也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我写这篇文章的本意也并非推荐书单,但如果有一、两本受此影响开始读,并有所获,我也会很开心。

《费曼经典》里有句话:判断一本书的好坏,应该自己认真阅读,还是相信他人粗略阅读后写的报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