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纸质书还是得挑一挑
最近把家里书架上的书更新了几波,卖掉了几本不是很喜欢的书,又新买了几本补充进来。我也对买纸书的挑选上有了一些新的算是要求吧。
好的译本第一重要
我家书架上有很多外文翻译过来的书,而差的翻译会毁了一本好书。
比如之前老婆买了一本陈某某翻译版的《画家之眼》,一直没有读下去。后来逛书店看到有《画家之眼》的另一本精装本,译者是卫某,于是买回来再一读,果然顺畅多了。把两个译本放在一起对照着看,翻译水平孰高孰低一目了然。
还比如前段时间在 Kindle 上刚读完的《百年孤独》就有诸多翻译版本,其中以范某和黄某某的翻译最有名,二人的译本语言风格差异较大,两版翻译本都有很多拥护者,所以争议也最大。我在读完后最终买了范某的版本,原因是黄某某的版本出版时间较早,现已近绝版。
封面和排版
书美不美也很重要。纸质书这种媒介承载的不再只是书里的文字,它的装帧(开本、纸张等)、封面设计、内容版式(比如图文排版和字体的选用)的重要性便突显出来。
还是拿前面提到的两个版本《画家之眼》举例子,这本书的精装版不仅在翻译上更顺畅合理,在封面设计和图文排版上也更胜一筹,最后自然是留下卫某译本的精装版。
看到美的书往往更容易激发读它的冲动,在阅读的时候也更容易获得愉悦的心情,另一方面,跟家里的其他物品一样,美的,或者说,拥有好设计的物品放在家里也是对自己和家人(尤其是孩子)的美学浸染。
前阵子读了一本聊字体的小书,叫《从字体开始》,内容还蛮有意思的。其中有一段话令我印象深刻
尽管如今的印刷技术、创作手法让书籍封面具有无穷的可能性,但还是有不少设计师表示,他们理想中的封面设计依然是纯文字的。即便要使用图像,他们也偏爱抽象、象征、解构等手法创作,避免过于具体的形象剥夺读者的想象。那些用甜美香艳的女孩照片做《洛丽塔》封面的行为,还有许多出版社用电影剧照做封面的手段,就是令他们如坐针毡的反例。
对照我家书架上的那些书,确实有很多是文段中所说的“反例”,也有一些纯文字设计的封面,而我似乎也更偏爱后者的设计形式。比如这本《从字体开始》就选择用纯文字设计封面。
再分享几本我书架上封面设计比较好的书。
谨慎选择有划线标注的书
我经常在多抓鱼上买书,有时也会选择买“有划线或标注”的书。但最近买到一本“有划线或标注”的《赞美闲散》,上面的划线简直可以用灾难来形容,整本书有2/3的书页都被划线或画圈,以至于已经大大影响我的阅读体验。于是赶紧出掉,并从网上买了一本全新的。
并非所有读者都会标注,以后再买“有划线或标注”的二手书还是要谨慎,尽量别买这种。
以非虚构类为主
现阶段更迫切的是要提升自我认知,以及对这个世界的理解。那非虚构类的书,比如自然科学(物理、生物、医学)、心理学、哲学类书籍,在现阶段就应该多读。
最近正在和打算读的书:
阅读、笔记方法类:《如何阅读一本书》、《打造第二大脑》、《卡片笔记写做法》、《笔记的方法》。
跟健康相关:《超越百岁》、《你是你吃出来的》。
跟幸福相关:《》、《贪婪的多巴胺》、
亲子教育与自我成长:《童年的秘密》、《何以为父》、《》
少一些虚构类书,比如小说,散文文学。虚构类尽量作为消遣和睡前读物(用Kindle阅读最佳)。
另外绘画艺术、摄影画册类自然是买纸书阅读最佳。
买之前先读读电子版
有些书可以先找电子版速读,这样可以更有效率、更低成本的判断这本书的内容是不是我感兴趣的,翻译得怎么样。一般值得精读和反复读的书就可以买纸质书回来。
2024-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