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test

生活

专心撸一会猫

自打儿子出生之后,养乐多(家里养的一只猫)在家里的地位便一落千丈。平日里要顾及的事情太多了,难能分出神来主动陪它玩一会,也较少关注它的情绪。 今天下班躺到沙发上,养乐多又边打着呼噜边朝我走过来,然后跳到沙发上就往我身上蹭。一开始下意识想把它抱开,因为我已经拿上阅读器打算躺着看一会书,但是它的呼噜声是如此的大,甚至能听出它的急切。于是我放下阅读器,打算什么也不做,只专心撸它一会。 我一边抱着它,一边用手指在它的额头和下巴上挠痒。它用力往我手上蹭,呼噜声更响了,一会半眯着眼睛,一会歪着脑袋「饱含深情」的望着我。此刻它的身上一定分泌了不少催产素(拥抱激素)吧。 2024-09-01

自省

宅基地隐喻与重器轻用

昨天看了一篇题为《效率探索为何容易沦为宅基地自建房游戏》的文章,因而了解“宅基地隐喻”这个词,发现过去乃至现在的自己多少有陷入“宅基地自建房游戏”之中。例如对工具(软件)功能的沉迷、对 iPad Only 的确信、对内容平台选择的纠结而不是把更多精力放在内容本身。 拿最近的切身例子来说,我纠结于博客的写作工具和托管服务的选择。一种方案是 Ulysses 写,然后手动发布到 Typlog 上。这种方案只需安装一个(我最喜欢的)写作软件完成,但“坏处”就是一定程度上放弃了对文章的所有权(Ulysses 无法单个批量导出所有文章),过度依赖 Ulysses 这款工具(而且每年续费不便宜),以及每次手动发布(和修改)文章的时间成本。 另一种方案就是保持现状,写博客用 Metion,博客托管服务用 Farbox,好处是文章都放在自己手里(一篇文章就是一个 markdown 文件),以及「

亲密关系

儿子一岁半了

最近你的变化很快。你开始展现出一定的模仿能力和主动模仿的意愿,无论是语言上还是肢体行为上。 你现在已经能在较平坦的路面上比较稳当的自己行走了,看来大运动能力算是赶上来了。因为有了一定的自主控制身体移动的能力,大人们现在更要时刻看紧你,可能刚才你还坐着在玩豆子,大人一扭头,回来发现你已经走到另一处在翻抽屉了。 现在抱着你,能明显感觉这小身骨壮实了很多,力气也更大了,你也开始展现出顽皮的一面。比如会不满足于只坐在你自己的小椅子上,而是突然站到椅子上,一开始真的把大人下一跳。 你的话说得也越来越好了,不仅能重复大人说的词甚至五、六个字的短句,有时还会主动说出自己的想法和需求。比如看到想吃的东西吃完了,你会主动望向妈妈说“妈妈买”,看到快递包裹会拿过来给妈妈一边问“这是啥?”,还有一次爸爸想把你从餐椅上抱下来,没注意你的脚是卡在餐椅腿上的,然后你突然说“卡住啦”。有些话虽然没有特意去教你说,但是在一些日常场景中大人用过几次,你好像也就会了。这应该就是“使用语言”的能力吧。 除了复述和主动表达,现在也可以跟你进行一些非常简单的聊天了,最典型的就是回答大人问你的问题,比如“(菜)辣不辣?”

阅读

买纸质书还是得挑一挑

最近把家里书架上的书更新了几波,卖掉了几本不是很喜欢的书,又新买了几本补充进来。我也对买纸书的挑选上有了一些新的算是要求吧。 好的译本第一重要 我家书架上有很多外文翻译过来的书,而差的翻译会毁了一本好书。 比如之前老婆买了一本陈某某翻译版的《画家之眼》,一直没有读下去。后来逛书店看到有《画家之眼》的另一本精装本,译者是卫某,于是买回来再一读,果然顺畅多了。把两个译本放在一起对照着看,翻译水平孰高孰低一目了然。 还比如前段时间在 Kindle 上刚读完的《百年孤独》就有诸多翻译版本,其中以范某和黄某某的翻译最有名,二人的译本语言风格差异较大,两版翻译本都有很多拥护者,所以争议也最大。我在读完后最终买了范某的版本,原因是黄某某的版本出版时间较早,现已近绝版。 封面和排版 书美不美也很重要。纸质书这种媒介承载的不再只是书里的文字,它的装帧(开本、纸张等)、封面设计、内容版式(比如图文排版和字体的选用)的重要性便突显出来。 还是拿前面提到的两个版本《画家之眼》举例子,这本书的精装版不仅在翻译上更顺畅合理,在封面设计和图文排版上也更胜一筹,最后自然是留下卫某译本的精装版。 看

生活

我与大耳机

我的第一只大耳机 2014 年我花了近 600 块买了一只头戴式耳机——歌德 SR60i,这笔花费对当时刚毕业的我来说已经算是“巨款”了。 这是我第一次拥有头戴式耳机,在此之前带的都是比较便宜的耳塞,刚戴上听,就被这只造型有点奇怪的大耳机惊艳到,原来耳机的音质可以这么好,原来以前听的歌是这样的!除了造型奇特、声音效果惊艳,这只耳机留给我的另一个印象就是戴着夹头。 为了剪视频买了第二只大耳机 2020 年我成为一名视频 up 主。出于视频剪辑的需要,我入了一只主打监听的头戴式耳机——AKG K52,这只耳机只花了我 200 多块钱。 一开始用它听音乐并不适应,听感不那么舒服,甚至感觉有点吵。或许监听耳机就是如此?所以除了剪辑视频以外,我很少用这只耳机听音乐,平时听音乐就用 AirPods 解决。 这只大耳机在我做视频博主的这些年里一直陪伴着我。 不记得从何时起,我渐渐发现这只耳机变得“好听”了。或许是“煲”开了,也或许是我的耳朵跟它磨合出来了,不管怎样事实就是我用它听音乐的频率慢慢多了起来。

工具

阅读应该是习惯而不是任务

朋友做了个很棒的“番茄时钟”App,最近在适配 watchOS 版,我在帮忙测试体验。 我把番茄时间类型分成工作、阅读、写作、健身这几类,这样方便我统计不同事情上花了多少个番茄时间。 下午在家带娃累了,拿上阅读器,躺在椅子,开个“阅读”番茄时间,打算看会书放松一会。 才几分钟功夫,儿子又来“缠”我了,我只好扔掉阅读器去陪他,这样一个“阅读”番茄时间就算废了。 不过转念一想,“阅读”番茄时间真的有必要吗? “阅读”跟“工作”不同,“工作”是特定环境、特定场景下的,需要专注完成的任务,番茄时钟确实有助于工作保持专注和工作时间统计。 而“阅读”不应该是一项任务,而应该是一种习惯。阅读是日常的,不定时去做的行为。而且我的阅读媒介主要是纸书和 Kindle,手机干扰阅读的情况也比较少。只要周围没有认为打扰,一般阅读的时候都能保持专注。

工具

从 FarBox 到 Typlog

我的博客过去几年一直放在 FarBox.org 上托管。最近半年博文写得少了,FarBox 服务到期也一直没需费。最近有挺多东西想写一写的,又对独立博客有了一些新的理解,所以今天打算给 FarBox 续一下房租。 跟 FarBox 的开发者周海波聊了一下我续费打算,没想到他竟建议我自行搭建。原因只草草说了两句“FarBox 并不成熟”、“现在的精力都在客户端”。给钱还不赚,这很海波。 我大概猜了下他建议我换一家托管服务的原因,也可以说是 FarBox 不是他当前维护的重点产品的原因。 众所周知,中文区还有几人写博客呀(此处指有自己域名的独立博客),大部份内容创作者都转去做视频了,一部分转去公众号。Bloger 真的要成万维网历史了(起码在简中区是这样?)。没有 Bloger 就没有 Blog 托管服务市场,没有市场自然赚不到钱。 要说 FarBox 的好处,就是它的写作、发布方式可谓独树一帜。一篇博文就是一个 markdown 文件,用特定的编辑器(Mac

感悟

让生活变得更好的方法

看了 reddit 上一篇关于「让生活变得更好的方法」的讨论,下面记录一些我更感兴趣(并且可能行之有效)的方法: * Anki(帮助记忆的工具,也即任何笔记类工具,我现在用Notes) * 学习概率论和统计学,但是很多人难以把其应用到生活当中 * 编程,自动化,从重复繁杂的工作中解放出来(把更多时间用给产生复利的事情,以及陪伴家人,观照自己)(快捷指令,为效率工具付费) * 力量训练和有氧运动(准备读《超越百岁》) * 冥想🧘 * 积极管理自己的能量水平(不要强迫自己在精力不足的日子里做精力充沛的事情,反之亦然) * 良好的亲密关系(尤其是婚姻关系) * 善用搜索和ChatGPT * “Learning female nature as regarding relationships,It'll take a lot of unnecessary stress from your relationships.

成长

2024年已经过去一半了

好久没写博客了呢,写上一篇还是在儿子刚满一岁的时候。 一 2024年已经过半了,工作上的一切似乎并没有朝着年初定下的目标走,反倒有些随性,不知这样算好还是不好。 不过这半年整个人的情绪状态还算不错。一方面事业上虽然无大起,但也无大落,这似乎也跟心态更平和了有关,执念少了一些。 另一方面可能也跟家庭有关,尤其是儿子越来越大,就愈发可爱(简直太可爱了!),所以跟家人孩子在一起的时间,虽然极少时候也会狂暴发怒,但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快乐的。所以并没有觉得陪伴孩子是一件多么令人烦扰的事情,反倒因为看到儿子一天天成长,身体和心智都在飞速发生着变化,就感到每一刻的陪伴都是珍贵的。 二 儿子马上就要一岁四个月了,最近关于他,倒是有蛮多可以说的。 上个月带他去了一趟上海玩,于是他就解锁了小小人生中第一次坐网约车,第一次坐高铁,第一次坐地铁,还有第一次住酒店(以及吃了一个小时的酒店自助早餐)。本来出发前我跟家属还是挺担心的,不过儿子的整体表现很好,能出来玩他是很开心的,我们大人自然也很开心(虽然有些累)。感觉这一趟下来他又成长了一些。 于是趁热打铁(其实是早就计划好),一周后马上带他第二

亲密关系

儿子近期

儿子显现出来的性格特征越来越鲜明了。确实是一个很有个性的小孩儿。在家很e,尤其是有外人来家里的时候(同龄小孩儿尤甚)简直人来疯,但到了一个新环境往往很谨慎。 很容易共情,喜欢大喜大悲,有时候会表现出“表演型人格”的一面,可爱又好笑。开心的时候就想一只快乐小狗,发起脾气来又像一头小老虎。 学习和模仿能力也越来越好,看到大人操作一个东西的步骤,他也能很快的掌握。早就会开心的时候自己鼓掌,想要拒绝的时候摇头并说“不qi”,会躲在窗帘后面玩躲猫猫,会自己找奶嘴塞嘴里然后咣duang躺在自己的小枕头上。 语言发育也开始进入萌芽阶段。会很清晰的说“爸爸”和“妈妈”,也会说“奶奶”、“爷爷”、“鸡蛋”、“狗”、“猫”。会模仿的动物叫声就更多了,比如牛、狗、猫、公鸡、猪…还有放炮的声音“功!” 大运动虽然发育较慢但最近也有长进,已经能很轻松的用标准姿势爬行(而不是之前的匍匐爬),上下床(他的床是矮床)很轻松,甚至开始往沙发、椅子或者外面的台子上爬。

中、日教育分别代表两个极端

出于对 FujiFilm(富士胶片)这家企业的兴趣,最近快速翻读了这本 《灵魂经营 富士胶片的二次创业神话》。整本书最让我触动的是末章作者对日本前途的分析和建议。其中一节提到要教育孩子们竞争的重要性。作者指出当下日本的学校教育太过避免竞争了,不追求学生在学校表现的排名,学校努力避免摩擦,避免矛盾,避免冲突,只希望你好我好大家好。 结果这样教出来的日本孩子都是温顺听话懂礼貌的,可是放到社会甚至全球化人才竞争中就往往处于劣势。 而只有把孩子从小放在有竞争的环境当中, 才有可能发挥个性和特长(作者也说到“竞争”不应只包括学习成绩的竞争,也应包括个性特长的竞争),并培养有拼搏奋斗精神的人。这样才有可能最大化实现个人价值,进而实现社会价值的最大化。 读到这里还蛮颠覆我的认知的。因为作者说的这个现象,在当下的中国教育环境恰恰相反。在中国,不管是孩子的教育,还是成人的职场,都太卷,太过竞争了。 所以作者的观点可能更适合日本当下的学校教育环境,但是对中国目前的教育环境也应该有所启发。我们既不能像日本学校那样,简单粗暴的不要竞争,凡事追求结果的平等,也不能继续中国的教育现状,太过卷,并且已经卷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