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小改进拯救了我的专注力
不管是时间管理还是效率管理,本质上都是专注力管理。我最近尝试了在工作时的两个小调整,说起来都很简单,但对我来说很管用。
1,先别急着打开电脑
早上开始工作前,我会先冲一杯咖啡(有时是茶)。这个习惯已经持续蛮长时间了,借助这小小的仪式,让身体和大脑自觉的进入工作状态——我称之为工作前的“热身”。
在电脑前坐下,现在我不会马上打开电脑,而是拿过桌子上的便利贴和笔,先想一想今天要处理那些事项,并用笔简要地写下来。我最多只写 3 个任务,并把优先级最高的(通常是比较“难”的)写在前面。
人很容易高估自己做事的效率,任务列得太多,一方面有压力,另一方面做不完也会徒增焦虑,甚至要加班。

有时也会只写 1 个任务。比如要剪辑某个视频,一天往往完成不了,那也没关系,写上,一天结束后划掉,下班。第二天继续撕一页写上同样的任务,直到这个视频剪辑完。

这样做有三个好处。
首先是目标明确。如果不先想清楚今天要做哪些任务,就很容易就东搞一下,西弄一点,稍不注意就陷入互联网这个兔子洞,还没回过神来,半天就过去了。
第二个好处是减少对精力的消耗。想今天要做什么这件事本身也是要消耗精力的,如果在一天开始前就先花三分钟想清楚,并列出来,就不需要在工作过程中再去想接下来做点啥(往往会变成“摸鱼”)。
第三个好处是奖励回馈。每完成一项任务——不管它有多小——划掉的那一刻都会有一种成就感,并刺激你马上开始下一个任务,这有点像多巴胺奖励回路。
一天下来,就算只划掉一个任务,也不会有“今天好像啥也没干”的感觉。
《每周工作四小时》这本“数字游民圣经”里有一段话对我启发很大:
……这反映了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增加成效有两种顺序颠倒的办法: 只做重要的事情,以减少工作时间(80/20法则)。 减少工作时间,来做最重要的事情(帕金森法则)。 最好的解决办法是两个一起用:确定几件影响收入的重要事情,用非常短和清楚的时限来计划它们。
简单来说就是不要啥都想做,只做(起码是优先做)最重要的几件事。
我为什么选择用便利贴,而不是 App 写任务呢?
固然手机和电脑上有很多强大的 todo-list 工具,但用过一些之后我觉得都不如一张小小的便利贴来得更方便直接。看手机很容易分心,电脑弹窗也有点扰人。任务便利贴不会带来干扰,又随时可见。
我用的是 3M 的便利贴,粘得牢又不易卷。便利贴其实就是 3M 公司发明的,它们称其为“报事贴”,估计来自 Post-it 的音译。

2,手机不放在手边
把今天的任务想清楚并写下来,解决的是如何开始工作的问题。把手机放到视线之外,解决的是如何不被打断的问题。
我自己的经验是,无论什么时间管理、效率提高方法,都不如把手机拿远一点来得有效。
上午开始工作时我会把 iPhone 打开勿扰模式,并放在视线范围以外(一般是身后的置物架)。然后点开 macOS 桌面小组件开启一个番茄时间。我喜欢用“我的番茄”这款 app,它有个很好的功能——在番茄时间内,手机上我设置禁用的 app 会无法使用。

万一错过重要的电话或者消息咋办?
每次番茄时间结束都会有一个“短休息”的间隙,这时候可以拿起手机看一眼,通常都没有什么重要消息提醒,起码没有重要到必须马上处理的。
如果家人真的有很紧急的事情,他们会打电话给我,我也会收到提醒(勿扰模式有白名单功能)。

对了,进入工作状态时,我也会把电脑上的微信退出——这跟把手机暂时放在视线之外是一个意思。
别把工作塞得太满,增加休息时间
最后我想补充一点心态上的小改变,这个改变也是上面两个小习惯带来的。
专注力的提升让我的干活效率得到提升,进而让我有可能拥有一些闲暇时间。
一旦今天的任务都处理完了,我就关电脑下班,这一天剩下的时间就是“赚”到的。陪儿子玩一会或者刷刷油管、看看最近想追的剧都不错。我一般会在下午五点左右下楼慢跑半小时。
以前到了晚上,趁娃睡了,我会继续打开电脑工作一会,但我通常在晚上工作效率很低,一天结束也感觉更累。最近我放弃晚上“加班”,而是在家里做一些更放松的事,比如阅读或者打开笔记本写一点别的东西。最近也养成了每日写晚间日记。
《纳瓦尔宝典》里有一句话:
“冥想是 思想意识的 间歇性禁食。”
少楠在他的“少楠の松节油”专栏里也说“休息不是罪,是另一种提高生产力的手段。一直塞满日程最终反而会让效率下降。”
每天给大脑留出余裕是很重要的。
总之,不要太高估自己做事情的效率,也别把一天的工作任务塞得太满。以及,别把“工作忙”当借口,陪伴家人的时间永远值得投入更多。
这是我最近在工作效率管理上做的一些改变和实践,未必适合所有人,但是希望能给你带来一些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