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我的“心智模型”
最近频繁看到“心智模型(Mental Models)”这个词。
《纳瓦尔宝典》
“所谓的心智模型,其实就是有助于调取你所学知识的简单方法。”
——《纳瓦尔宝典》
《纳瓦尔宝典》这本书有一节的标题就是“发现好的心智模型”。这一节上来就强调,人们习惯依靠过往记忆来推测未来事情的走向,但这种方式常常是不靠谱的,更好的方式是依靠“心智模型”。
书中还分享了纳瓦尔本人的一些心智模型,比如“反推法”、“复利效应”。其中一个叫“如果难以抉择,那答案就是否定的”。还有一个叫“迎难而上”,意思是说“如果面对两个选择,利弊各占50%,你就应该选择短期内更艰难、更痛苦的道路。”
“做选择”本身通常也会带来痛苦,并且会耗费精力,尤其当面临关键抉择之时。而拥有“心智模型”的好处就是,它让我们在做选择和决策时更容易,也往往更符合自己的长远利益。
关于如何建立新的心智模型,纳瓦尔给的建议是,一定要多读书,并且要读跨学科领域的书——比如科学、数学和哲学——以及不断的输出,可以是写博客(公众号)、发推(微博、即刻、小红书),或者当面与人分享你从这本书中学到的新东西。
目前我发现的最好的心智模型来自进化论、博弈论和查理·芒格。
——《纳瓦尔宝典》
《穷查理宝典》
纳瓦尔的心智模型显然受到查理·芒格的影响,而查理·芒格本人就拥有非常多出色的心智模型。
《穷查理宝典》书中虽然没有出现“心智模型”这个词,但“思维模型”倒是贯穿全书。我认为这两个词是同一个概念,可能跟中文翻译有关,然后我对比了这两本书的英文原版后证实了我的这一猜测。
因此本文中出现的“心智模型”和“思维模型”这两个词说得是同一个东西,即“Mental Models”。
“长久以来,我坚信存在某个系统——几乎所有聪明人都能掌握的系统,它比绝大多数人用的系统管用。你需要的是在你的头脑里形成一种思维模型的复式框架。有了那个系统之后,你就能逐渐提高对事物的认识。”
——《穷查理宝典》
查理·芒格的思维模型是一种“多元思维模型”,他认为世界是复杂的,单一学科的知识不足以解释所有现象,所以要学习并掌握来自多种学科的核心概念和模型。
查理·芒格建议每个人都要建立一个“思维工具箱”,用不同的工具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穷查理宝典》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价值就是帮助读者(我)意识到拥有思维模型的重要性,以及开始有意识的建立自己的思维模型库,并放在实践中验证、增加和调整。
“What are mental models? (什么是心智模型?)”
这是 Julian Shapiro 在他的个人网站上写的一篇博文(原文链接 https://www.julian.com/blog/mental-model-examples)。这篇文章把“心智模型”讲得很透彻,并从实践层面给出如何利用心智模型来做决策的建议,值得一读。
首先 Julian 认为心智模型做两件事:
- 帮助你评估系统是如何运作的
- 在 1 的基础上帮助你做出更好的决策
所以做决策的关键不在于“过去的我是怎么做的”,或者“别人是怎么做的”,而应该从问题本身、从原理层面出发来思考。
Julian 还举了“第一性原理”(马斯克)和“遗憾最小化”(杰夫·贝索斯)的例子,这些都是很棒的心智模型和应用。
Julian 还分享了自己的一种心智模型——One Level Higher,跳出具体的问题,站在更高的视角去想,我想要的是什么?我当前在做的事情是在优化整个机器,还是只是其中的齿轮?
我相信不少人(包括我自己过去多数时候也是如此)在工作上很“努力”,埋头苦干,却从来没有好好想过自己做这些真正是为了什么?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这其实也是一种隐形的懒惰,很容易让人陷入“我很努力”的自我感动中,实际上多数时候在做的事情只是在优化齿轮,而非优化整个机器。
最后看看 ChatGPT 是怎么解释“心智模型”的
不太能看明白也没关系,让 ChatGPT 举几个简单的例子来帮助我们理解:
- 塞东西进箱子时,你会想:先放大的再塞小的,空间利用最大化。
→ 这是一个“优先放关键点”的心智模型。
- 你选择不熬夜刷手机,因为明天要早起开会。
→ 这是用“长远影响”的心智模型在帮你权衡。
我的理解是,“心智模型”是一种解决同一类问题的“原则”或“方法框架”,没有心智模型,人通常会随波逐流,或者依照过往经验的惯性来做当下和未来的决策。
我的“心智模型”
写到这里,我对“心智模型”从刚开始的一头雾水,到此刻终于有了一些理解。但仅仅停留在“知道有这么个概念”并不是我的目的,接下来我要把我的“心智模型”挖出来,理一理,然后放在我的“思维工具箱”中,并把它们运用到日后的日常决策的实践中。
健康优先
2024 年我写过一篇未发布的文章叫“人生重要性排序”,虽然文章尚需修改,但我对我的人生重要性如何排序已经想清楚了:
健康>关系>财富
有了这个排序,“健康优先”就成了我的一个心智模型。
对我来说健康是人生的基础,没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就无力处理好关系,更别谈财富累积。因此当面临一个对“健康”有影响,同时跟“关系”和“财富”不冲突时,就选择更健康的那个。
比如:
外面看起来风有点大,我是待在家里好了还是坚持按计划去跑步呢?
→ 去跑步(一点风就怕了?多穿件马甲就好了)
跑完步好想吃包卫龙呀
→ 不吃,辣条属于超加工食品(UPFs),家里有好多坚果可以来一点,或者喝一杯牛奶冲麦片
11点了但是想把这篇文章写完,我是再写一会还是去睡觉?
→ 健康优先级更高,赶紧睡
上面三个例子都是在我做了人生重要性排序之后,真实发生在我身上的小抉择,现在我把它作为“心智模型”就更强调了这一点。
80/20 法则
“80/20法则”又叫“帕累托法则(Pareto Principle)”,这其实是一个经济学概念,它的核心内容是说“80%的结果往往来自于20%的关键投入”。这也正是《每周工作四小时》那本书的核心观点之一。
之所以觉得“80/20法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思维模型,是因为在了解了这个概念之后,我发现它在我身上有过很多的应验。
比如我发现过去一年我通过视频赚得收入的 80% 其实都来自于 20% 的那几个视频。
比如我发现虽然自己看似每天忙于工作,但我投入的时间跟我的内容产量和质量并不对等,很多时间都花在了跟“创作”这件事无关的事情上——陷入社交网络和视频网站的“兔子洞”、折腾工具而非使用工具、无法复利化的解答提问……
有了“80/20法则”这个心智模型,我在做事情时就会时常停一下,跳脱出来,想一想,我真正想要(达到)的是什么?现在在做的事情对实现我的大愿景真的有帮助的吗?有多大帮助?
警惕“瞎忙”陷阱,并且更专注于做更重要的事。
最后
写这篇文章花了我数天的时间,修改了五个版本,最终结果是值得的——这让我逐渐明白“心智模型”是怎么一回事,为什么很多厉害的人都拥有自己的很多“心智模型”(虽然ta们未必会使用这个词),使用“心智模型”帮助我们做决策有什么好处,以及最重要的,挖出当前阶段我自己的一些“心智模型”,并加以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