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感悟

如果可以穿越回过去,给那时候的你送一件东西

如果可以穿越到我的童年,我会送给那时的自己一部数码相机(和一张大容量存储卡)。我会告我:去用它多记录一些生活里的日常,尤其是家人。 如果可以穿越到我的初中,我会送给那时的自己一台 iPod Classic(和一副还算不错的耳机),里面装满我精心挑选的(那一年之前发布的)专辑。我希望那时候的自己能听到更多类型的音乐,而不只是国语流行。我会对我说:你尽管听就好了,喜欢听哪首就听哪首,不喜欢听的就放着,总有一天你会喜欢的。 如果可以穿越到我大学一年级,我会送给那时的自己一台(当年最新款的)MacBook Pro。我会告诉我:你要善用这台工具,它已经在三年后影响你很多,你现在就拥有了它,希望它从此刻就开始影响你。对了,一定要一直留着它,不要卖掉,不要弄丢。 — 冷知识1: 第一部数码相机在 1975 年被柯达发明出来,它使用磁带作为存储介质,拥有1万像素,记录一张黑白影像需要23秒。但柯达当时认为,数码相机的发展将威胁到公司赖以维生的底片事业,所以停止研发。 冷知识2: 初代 iPod 于 2001

生活

想拥有一套有露天大阳台的房子(二)

最近在看一本叫《空气之海漫游指南》的书,想着我似乎有很久没有抬起后好好看看天和云了。而我小时候最喜欢抬头看白天的云和夜空的繁星。恰巧那一天出门办事回来,路上透过车窗就看到天上的云格外漂亮。于是回到家,待到下午近傍晚时分便拿起相机,换上长焦镜头,去楼顶天台拍云。 那会天台顶上也格外舒服,清风阵阵,不似中午的酷热。天上云朵很多,层叠错落,形态各异。 已经有好几年没有像那会那样看天看云了。那种感觉很放松,甚至有种满足感。每一片云都不一样,没有一片云是不美丽的。我就那样在天台顶拍了一个多小时。 除了天和云,还能看到被云遮挡住的太阳光,泛白的月亮,偶尔驶过的飞机,以及飞鸟。 所以,我想拥有一套有露天大阳台的房子,可以在阳台看云、听雨、观日落星辰。 2023-07-30 19:06

生活

想拥有一套有露天大阳台的房子(一)

最近越来越希望换一套大一点的房子。一方面孩子一天天长大,他的东西也越来越多,家里的收纳空间愈发不够了,现在家里已经开始有变乱乃至失控的苗头,不过目前尚可接受。另一方面暑天到了,楼下租的工作室没有空调,在下面工作实在是不舒服。前几天把那台 iMac 搬到楼上家里,放在餐桌上在家办公,虽然有些不便,但好歹没那么热。一旦天气转凉一些,还是优选去楼下办公。对我来说,不受打扰的独立空间对于工作效率的保障来说是很有必要的。 然而工作室总归不是家里,既没有家里舒服,下面东西摆得也乱七八糟,太热了也懒得去整理。 也跟妻考虑过把现在家里的客厅(Living Room)改造成可以用来处理事情的家人空间,用起居室(Family Room)这个词可能比较贴切一些。 起居室(暂且这么叫吧)去掉电视,用一面可以收起来的投影幕布来承担看影视和玩游戏的功能。电视墙被几块洞洞板取代,上面可以挂一些小工具啊、笔记本电脑、iPad、充电线之类的,既实用又节省空间,弄得好也是一面好看的装饰墙。沙发也去掉。换成更舒服的两把单椅。我和妻各占一把,等儿子大一些再给他添一把。中间摆着现在用作餐桌的1米8樱桃木长桌,这台蓝色的

亲密关系

把兜兜放睡并非易事

想要成功哄睡并放睡还只有两三个月大的黄兜兜,需要足够的耐心、细心、体力以及一点技巧。 第一步肯定是抱着哄睡。对,必须要抱着哄,我和家人尝试过把他放在床上再用各种方法试图哄睡他,但好像一次都没成功过。总之还是要抱着哄睡。 白天哄睡跟晚上也不大一样,白天情况复杂,晚上则更有规律一些。这里单谈晚上哄睡和放睡的情况。 首先要调整睡眠环境,比如关上窗帘,只开一盏小灯或不开灯,这样可以营造黑暗的环境,让宝宝体内的生物钟感觉到了该睡晚觉的时候了。 其次要保证室内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宝宝的身体一般会比大人的更怕热一些,所以宝宝房间的温度也要比大人感觉上更冷(凉)一度左右。我的经验是保证室温在23.5~24.5℃。有时候会开空调来调节,好在我们选择的空调还不错,可以开启『无风感』并把风量调到1%。 其实不管是小婴儿还是成年人,晚上睡觉时都应该让屋内温度保持相对凉爽一些。这样更有利于入睡。 第三点也很重要,就是屋内要有适当白噪音,比如开启空调的新风功能,既能保证室内换气,也是提供了一种白噪音。或者也可以让HomePod mini播放白噪音。最近几天我在尝试用Endel app 播放 SLEEP

生活

儿子出生之后,「静音」这件事变得突然重要起来

两三个月的宝宝对声音已经很敏感,尤其在他刚入睡或即将入睡的时候,隔壁房间的一个喷嚏声都能把他吓一跳,浑身一抖。 装修时就了解过门窗。有些房门主打静音,当时没觉得怎么样,现在有了孩子才发现静音门的意义。通过一扇门,把一个房间和外界从声音层面隔绝开,也就有了一个独立的、声音可控的房间。 由于房子(实际是高层楼房)靠近高架,外界的噪声很大。很明智的当初装修时选择了系统隔音窗,只要关上窗户,房间里立马安静很多(虽然没办法百分之一百隔绝外界噪声,但也已经很好了)。现在的宝宝房间在之前一段时间都是我的工作室。没有隔音窗,我的工作无法很好的进行。 在婴儿入睡的时候,房间里太安静也不行,这样对微小的声音都会变得格外敏感。这时候需要适当给屋子里认为增加一些“噪音”,比如用 HomePod 播放白噪音,或者是打开空调的新风功能,新风运转(实际是外面的空气被抽进室内)的声音,也是一种白噪声。有了白噪声这个「基底」,其他突如其来的声音就显得没那么突兀了。 2023年5月2日

旅行

怎能没有旅行

下午翻看过往照片,发现我好像极少有在五一的时候出门。其实我想出门旅行很久了,但因家里近期情况特殊,恐怕很长一段时间都无法出太远门旅行。 旅行的艺术 喜欢读阿兰·德波顿(一位秃顶英国男作家)起初是因为读了他的一本《旅行的艺术》。这本书重构了我对旅行的理解。我也反复读过两三遍了,甚至特意收集这本书的各种版本。 我很喜欢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3 出版的这套阿兰·德波顿文集,开本很小,纸张也很轻,旅途中携带和翻阅都轻松舒服。他轻快雅洁的文笔也很适合在旅途中阅读。 阿兰·德波顿对观察机场和飞机有一种特别的偏爱,甚至专门写了一本《机场里的小旅行》。我也很喜欢他的几本书中关于机场和飞机的描写: “在机场,最引人注目的东西莫过于机场大厅天花板下悬着的一排排电视屏,上面显示着进出港的飞机航班的情况;这些显示屏,不曾有美感上的考量,放在整齐划一的罩盒里,屏上显示的文字版式呆滞乏味,却能使人兴奋,触发想象力。东京、阿姆斯特丹、伊斯坦布尔;华沙、西雅图、里约热内卢。 …… 源于这些显示屏的,是持续不断的召唤,有时还伴随有电视屏上光标不安分的闪烁,似乎在昭示,我们既有的生活多么容易被改变:假设我们走

感悟

清晨小区散步

一 我的眼睛像刚出生的婴儿一样四处张望,我的耳朵也变得格外敏感——我听到老人拄着拐杖落在地面上有节奏的哒哒声,我听到一个男人打喷嚏的声音,我听到了各种鸟叫,但是并不完全一样,我还听到自己不自觉的哼着小曲,还有自己轻轻的喘息和脚步声。 二 在床上睡得浑身难受,索性六点多就起床了,然后出来散步。我一般会在小区里面绕着走两圈。 今天的温度非常舒服,空气凉爽,太阳已经升起来了但是还不至于热。已是阳历4月中,小区里的植被似乎也能绿了一些。 虽说是出来散步,但是我还拿了一本书出来,是梭罗写的《漫步的艺术》(我还没有看过)。原本是要拿那本《瓦尔登湖》的,但那本书好像被我放在了工作室了,索性换成这本,反正也是同一个人写的。 书封的背面有一段话: 在我的一生中, 只遇到一两个了解漫步的艺术的人 你穷极一生不曾寻见的东西 有一天却在脚下发现 三 我现在在用手上戴的 Apple Watch 上的录音功能把我想说的话录进来,回去后便可以把录音整理成文字,然后再编辑成一个文章。 以前爱写作之人会随身带一个小本子和一支笔,并随时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快速记下来。 现在我利用手表录音这种蛮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