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亲密关系

2025年的第一天

2025 年了,日期还是习惯性地写成 2024。 早上没有被养乐多吵醒,但还是在 7:30 起了床,穿上外套出门,把楼层又挨个找了一遍,连天台也找了,未寻见。 吃完早饭就用电脑拟了一份“寻猫启事”,到附近打印店印了些,贴在楼栋电梯醒目处。 养乐多“出逃”已经过去 11 个小时,现在只能一边扩大搜索范围继续找,一边寄希望于它被某位好心楼友碰见并联系我。 中午驱车带母亲妻儿去了一家粤菜餐厅吃饭。餐厅是妻选的,看起来蛮高档,菜品也合大家口味,儿子吃了不少牛肉以及玉米、糕点之类。 今天儿子表现得乖巧懂事(通常带他出去下馆子都是一件头疼事),是他被这家餐厅安静惬意的氛围影响到,还是单纯在这特别的日子给我这个老爸面子? 总之是一顿完美的生日餐——除了父亲没来,以及养乐多还在外面受冻挨饿——临走时儿子还主动跟餐厅服务员说了句“谢谢叔叔”(题外话:这家餐厅的服务确实不错)。 下午和妻去商场逛了逛,顺便把定的蛋糕取了。难得的闲散时刻,心情本该是很开心惬意的,但无法完全沉浸其中——我猜妻的心情大体也跟我的一样。 新的一年,又添一岁,回顾过去这一年,

生活

几部我觉得适合夏天看的电影

今年这个酷热难耐的夏天终于快要过去了,今天早上带儿子出门溜达,终于感受到丝丝凉意,身心舒畅。 推荐几部我看过的感觉很适合夏天观看的电影。 《菊次郎的夏天》(1999) 暖心又搁克制,不过度煽情。 《毕业生》(1967) 经典老片,放到现在也不过时,看过三遍了(经典海报有点sexy,用了张韩国版海报,也比比较夏天)。 《步履不停》 (2008) 是枝裕和的影片中我最爱的一部。整部电影发生在将近24小时以内,没有狗血的剧情,只有一家人吃饭、聊天、散步、吃饭、睡觉的日常。(选了张很夏天的德语海报,PS好想去海边过夏天啊)。 《那年夏天,宁静的海》 (1991) 原来电影还可以这样拍,原来情感的表达还可以这么内敛。刚开始可能会觉得有点沉闷,相信我,坚持看完你会有不一样的感觉(看完又想去海边学冲浪了)。另外看《花火》的时候也有相似的感觉,北野武的电影真的太戳我这个 INTJ 了。 《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2017) 太美太甜(看完你就懂我在说什么),想在这样的一个欧洲小镇上度过一个暑期。 《小森林:

生活

专心撸一会猫

自打儿子出生之后,养乐多(家里养的一只猫)在家里的地位便一落千丈。平日里要顾及的事情太多了,难能分出神来主动陪它玩一会,也较少关注它的情绪。 今天下班躺到沙发上,养乐多又边打着呼噜边朝我走过来,然后跳到沙发上就往我身上蹭。一开始下意识想把它抱开,因为我已经拿上阅读器打算躺着看一会书,但是它的呼噜声是如此的大,甚至能听出它的急切。于是我放下阅读器,打算什么也不做,只专心撸它一会。 我一边抱着它,一边用手指在它的额头和下巴上挠痒。它用力往我手上蹭,呼噜声更响了,一会半眯着眼睛,一会歪着脑袋「饱含深情」的望着我。此刻它的身上一定分泌了不少催产素(拥抱激素)吧。 2024-09-01

生活

我与大耳机

我的第一只大耳机 2014 年我花了近 600 块买了一只头戴式耳机——歌德 SR60i,这笔花费对当时刚毕业的我来说已经算是“巨款”了。 这是我第一次拥有头戴式耳机,在此之前带的都是比较便宜的耳塞,刚戴上听,就被这只造型有点奇怪的大耳机惊艳到,原来耳机的音质可以这么好,原来以前听的歌是这样的!除了造型奇特、声音效果惊艳,这只耳机留给我的另一个印象就是戴着夹头。 为了剪视频买了第二只大耳机 2020 年我成为一名视频 up 主。出于视频剪辑的需要,我入了一只主打监听的头戴式耳机——AKG K52,这只耳机只花了我 200 多块钱。 一开始用它听音乐并不适应,听感不那么舒服,甚至感觉有点吵。或许监听耳机就是如此?所以除了剪辑视频以外,我很少用这只耳机听音乐,平时听音乐就用 AirPods 解决。 这只大耳机在我做视频博主的这些年里一直陪伴着我。 不记得从何时起,我渐渐发现这只耳机变得“好听”了。或许是“煲”开了,也或许是我的耳朵跟它磨合出来了,不管怎样事实就是我用它听音乐的频率慢慢多了起来。

成长

2024年已经过去一半了

好久没写博客了呢,写上一篇还是在儿子刚满一岁的时候。 一 2024年已经过半了,工作上的一切似乎并没有朝着年初定下的目标走,反倒有些随性,不知这样算好还是不好。 不过这半年整个人的情绪状态还算不错。一方面事业上虽然无大起,但也无大落,这似乎也跟心态更平和了有关,执念少了一些。 另一方面可能也跟家庭有关,尤其是儿子越来越大,就愈发可爱(简直太可爱了!),所以跟家人孩子在一起的时间,虽然极少时候也会狂暴发怒,但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快乐的。所以并没有觉得陪伴孩子是一件多么令人烦扰的事情,反倒因为看到儿子一天天成长,身体和心智都在飞速发生着变化,就感到每一刻的陪伴都是珍贵的。 二 儿子马上就要一岁四个月了,最近关于他,倒是有蛮多可以说的。 上个月带他去了一趟上海玩,于是他就解锁了小小人生中第一次坐网约车,第一次坐高铁,第一次坐地铁,还有第一次住酒店(以及吃了一个小时的酒店自助早餐)。本来出发前我跟家属还是挺担心的,不过儿子的整体表现很好,能出来玩他是很开心的,我们大人自然也很开心(虽然有些累)。感觉这一趟下来他又成长了一些。 于是趁热打铁(其实是早就计划好),一周后马上带他第二

亲密关系

儿子一岁了

儿子满一周岁,生日这天在家里给他完成“抓周”和过生日,生日照都是当天我自己在家里给他拍的。 “抓周”抓三次,儿子依次抓了地球仪、宇航员和电脑(iPad Pro),或许未来他会从事高科技行业吧,哈哈哈! 一岁以内的宝宝变化非常快。 儿子的精细运动发展很好,手部精细动作都做得很好,我觉得这主要的意义他妈妈及早的用 BLW 方式吃辅食,手眼协调得到更多的锻炼。比如他很早就会翻书,会玩懂很多蒙氏教具,现在甚至可以在我的辅助下拿CD放进CD机,把CD盒放到支架上,最后点CD机上的按钮来播放,这一连串的动作他都能对应上,最后音乐开始播放的时候他都很开心。 但大运动的发展有些滞后,目前可以轻松的匍匐爬,但是正常爬还比较少(补充:1岁零半个月的时候突然会正常姿势爬行了)。可以自己扶站,真的时候也有些踉踉跄跄。现在还完全不能扶走,也不能站立时弯腰拣东西。 最近发现儿子的共情能力也表现得很强烈,比如看到大人对着他哭,他也会哭脸,大人对他笑,他也会乐得哈哈哈。有时候感觉他也会表现出害羞、不好意思、礼貌拒绝这类表情。 一岁儿子的情绪非常饱满直接,阴晴不定,脸说变就变。开心起来手舞足蹈,嘴里还念念有

生活

和 L 的一次聊天

LYC(以下简称“L”)是某互联网创业公司的老板,跟我也有一些合作的关系,同时也是我(在网络上)的朋友,我们也经常聊一些工作以外的天。 已为人父的他,是一个对自己有要求、有计划又有执行力,同时很细心的人。比如自家房子装修,他会研究每一个细节,甚至电视后面的每一根排线都要理整洁。自认为在生活上已经算细心的我看到后真的自愧不如。 前段时间我还向他请教家庭组网的问题,他还跟我分享了他们家的组网方案,再次佩服他的细致和动手能力。 今年还被 L 安利买了一台擦窗机器人(二手的),确实很好用,解决了一直以来困扰我的高层楼擦外窗的问题。不过今天 L 跟我说,某品牌出新款擦窗机器人了,感觉被严重背刺了。 新款有一个很戳他的痛点被解决,所以他已经买了新款。 我打趣说还好自己买的是二手,而且几个月才用一次,能擦干净就行了,没有那么高的要求。 结果他很诧异的问我说:啊?你几个月用一次吗?然后说自己每周都用。 接下来轮到我诧异了。 虽然擦窗机器人很方便,但也需要手动操作和看守。我家窗户算比较少的了(L 家的窗户比我家多得多),但每次擦窗还是要花一些时间的。我觉得能一个月擦一次就够了,而我确实买回来

感悟

关于 D

我的工作室其实是在自家楼下租的一户民宅,看得出整套房子就是为出租准备的。窗户和插座还是交房时候的那些,质量很差,软装可以说是没有,总之抠门到极致。虽然有很多缺陷,但好在离家近(就下个电梯的距离),而且房租尚可能接受。 我在客厅工作,其他几个房间作为储物间和客房,客厅是没有空调的,加上窗户密封性极差,冬冷夏热。现在到冬天了,今早我找了一卷宽胶带,把客厅的那扇漏风的窗户给做了一下贴封。别说,这低成本的方案还真管用,不仅不漏风了,噪声也小了一点(我住的这栋楼旁边就是高架)。 手机刷到一位老友 D 的朋友圈,说他年底即将去坦桑尼亚,圆自己多年的梦想。能去一次非洲大草原也是我的毕生梦想之一,不知何年才能实现。 我跟 D 的结缘是在一次结伴自驾旅行。那时候他还是个互联网小透明。那趟旅行我们聊了很多(大多是他再说),虽然 D 比我小几岁,但我感受到这个年轻人有激情,有想法,而且脑子活。那时候的我还在互联网公司上班,业余时间写写知乎和公众号,也有了一些关注。我们俩对苹果产品都很有兴趣,所以回到上海后,就决定一起做点事情。 但是这次合伙创业不久便因我主动提出离开而终止了(后来另外一个合伙人也离开

生活

又到了适合点香薰蜡烛的季节

自三年前搬到这个新家,每到冬天,都会时不时点一支香薰蜡烛。最早是妻买了几只,我才知道香薰蜡烛也有这么多讲究,也可以卖得这么贵。 蜡的原料分很多种,烛芯也有不同的材质(棉芯居多,也有木片芯),用过一款木片芯的蜡烛,燃烧时仔细听会有滋滋的爆裂声(别担心,真的非常轻微)。装蜡烛的器皿也是各家展示设计水平的部份。材质有玻璃、陶瓷的,造型更是各异,一般都设计的比较偏日式或北欧美学。 香薰蜡烛给人带来的感官体验是多维的。先是视觉,烛光色温很暖,带给人的感受也是温暖的。烛火以一种轻微且随机的节奏跳动着。烛芯顶端被烧成焦黑色,在化成油黄色的蜡水的包裹下,仿佛在合作完成一次跟时间的对抗。烛器的设计也很重要,既要能辅助呈现烛光的柔美,也能很好的融入家居场景,烛器一般都设计的比较偏日式或北欧美学。 嗅觉感受是香薰蜡烛跟普通蜡烛最大的不同。普通蜡烛只需要关注实用性,也就是光照(虽然这种实用性在当今已经几乎没有存在的场景了)。现如今的蜡烛更多是用来增加氛围情调。香薰之味犹如香水,我对此也了解甚少,只知道一种味道很好闻,一种味道并不喜欢。之前在 ikea 买过香薰蜡烛,那味道有一种廉价的刺鼻感,发誓不买 i

生活

极简主义生活方式

那天妻问我一个问题,如果我不做现在的职业(暂且叫数码区博主),我会做什么? 我答了一些当时能想到的,但也比较模糊的答案。比如可能会做(make)一些手工的东西,有点像 HXM 她们家的状态。也有可能做一名家庭摄影师。 我对摄影是有一些兴趣的,但我对纯粹的商业摄影并不喜欢,偏艺术创作的摄影我又没有那水平。我一直觉得(偏创作形的,有自己风格的,能扩宽自己的)摄影除了有一些可以快速习得的技法以外,还需要大量的练习,以及更重要的——天赋。而我目前既没有大量练习的条件,也没有那么高的天赋。所以并非不想往「摄影师」这个领域尝试,更多的是不自信,觉此并非易事。 关于开头的那个问题,我今天突然冒出了一个新的答案。 多年前我就对「极简主义」(Minimalism)或者「极简主义生活方式」(Minimalist Lifestyle)有一些了解,也非常认可极简生活方式。那时候还做了一个叫「极简生活方式」的公众号,还陆续发布了一些文章。我内心深处一直想成为一个极简主义生活方式的践行者和传播者。当然,它未必是一份职业。 但那时候我对「

生活

为什么现代人喜欢做性格测试?

很多现代人喜欢做星座、算命、MBTI 人格这类测试,真的是为了「更了解自己」吗?我觉得不仅如此。 任何一种性格测试一般都会包含说好的和说不好的两个方面。 如果说了些好的特质,比如「专注」,「热情」,就会产生一种叫做「自我感觉还不错」的东西,你看,我还是有挺多优点的嘛,也没有那么差嘛。 如果是不那么好的特质,比如「懒散」、「不善交际」,就会产生一种「我果然天生如此,很难改变」的一种自我合理化,内心会得到些许宽慰。 这似乎可以说明,做这种测试确实有缓解焦虑之功效,这也正是当代人需要的。 我是 INTJ 型 我的 MBTI 测试人格类型是 INTJ。I 即 Introverted(内向),N 即 iNtuition(直觉),T 即 Thinking(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