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到少数派的一篇文章《选题、专业性、完美主义、数据和灵感,这些创作焦虑该如何应对?》正好应对了我最近一段时间创作上的焦虑,读完还是有一些收获的。下面是我在 flomo 上记录的读后心得(做了一些调整和扩充)。
关于创作焦虑
焦虑是自由创作者的常态,它是正常情绪的一部份。
最近渐渐能接纳了自己长期的焦虑情绪,也能与这种情绪共处,通过时不时的调节(对我来说,通过Apple Watch 呼吸和下楼散步是很好的减压器),目前这种焦虑并不会严重到影响身体和家庭关系。
适度的焦虑和压力也可以转化成前进的动力,但一定要把握好度和量。
关于niche的选择
兴趣太广泛导致创作方向太过宽泛,这也是我跟这篇文章作者所面临的相同问题之一。然而一人精力有限,这就势必要做取舍。
niche(指创作者的细分领域)是重要的,但是如何找到自己的 niche 往往更难。可以通过“兴趣点+价值”来找到自己的 niche。
对我来说就是“苹果生态下的(软硬件)产品的使用经验分享”,或者简化说“泛苹果内容”。这个方向既是我熟悉的(能够提供有价值的内容),也是我喜欢的(能够坚持下去)。
相关阅读:一件不大不小的事,“Mac派”改名了
不要害怕不够专业
不要害怕自己不够专业就不敢分享,并不是只有达到专业水平才能做内容创作,小白(我觉得用“学习者”更准确)也很适合分享自己的成长路径。因为更多人都是跟你一样的小白。
这个观点跟我前段时间看的一本书 《show your work!》 中的观点有些不谋而合。下面是我看这本书时在 flomo 记的笔记。
另外,分享自己的做法(和观点),比分享实际操作方法更适合。比如,少用《如何选择一款适合Mac的机械键盘》这样的标题,多用《用了N款机械键盘后,我最终选择X作为我的Mac主力键盘》。用文章作者的话说就是“分享自己的所学所想”。
flomo 是我最近在用的笔记类app,用来记录读书笔记、选题和灵感。最近我也刚读完此工具的开发者写的《笔记的方法》这本书,对“如何记笔记”这件事有了更深的理解,非常有帮助。
如果你对 flomo 这款卡片笔记工具感兴趣,可以在 App Store 搜索免费下载使用。用我的邀请码:MTU2NDEzNg 注册,你可以获得14天flomo Pro会员,不拿白不拿
关于“完美主义”
追求完美是好事情,但是完美主义要不得。完美主义的结果往往是不断拖延,不断挖坑。过长的创作周期会容易在中途失去进行下去的动力,并且拖的时间越长,期间穿插进来新任务的可能性就越高,因而陷入“喜新厌旧”的恶性循环。
结合文章的观点,我想到两个应对完美主义的方法:
给每一个内容的创作严格设定时间期限。比如一篇文章在一天内写完(不然往往会拖两三天甚至永远写不完),一个视频在4天内完成从拍摄、到剪辑完成到可最终发布的状态。
先写完文章目录框架,再写正文,一旦目录定下来,在写正文的时候就不要扩充(跑题),不然永远写不完。
这又让我想起前几天看到朋友 @直树桑 的一条朋友圈。大意是说拍完的视频素材要尽早剪辑,不然的话,巨量的积累素材只会导致这些素材最终沉睡。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几年前去新疆自驾拍了巨多素材,因为追求所谓的完美,到回来后才开始剪辑,结果花了近三个月才剪完(还好那次我还算有毅力),不仅没有带来任何收入,还影响了其他内容的正常创作。两个月前去北京拍了一些视频素材,也因为比较多,到现在还躺在硬盘里(大概率不会剪了)。
简单总结就是,先把东西发出来再说,发布即成功!
推荐一本书——《如何成为不完美主义者》,另外此书作者的另一本书《微习惯》也不错,我从中受益良多。
关于热点要不要追?
关于要不要追热点?作者的观点跟我的想法有些类似。
文中说”创作常青内容为主,但为热点保留空间。“
用我的话说就是”创作有价值的长尾内容“,同时不要为了蹭热点去做内容,要看看是否是自己感兴趣并且擅长的领域,以及自己当时的时间精力是否允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