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很多次心流体验都是在写东西的时候进入的

晚上八点,工作室。

花了二十多分钟吧,把 Outlook 邮箱收件箱里的上百封邮件处理干净了,Outlook 的整理功能还是很方便的。虽然意义不大,但是列表清空的那一刻还是蛮解压的。

又打开 Gmail,满屏的已读未读邮件,找了半天没找到类似 Outlook 的整理功能,遂放弃,垃圾 Gmail,还是老老实实当 Google 登录帐号用吧。

(天呐我竟然花了快半小时清理邮件!)

坐到电脑前就想做点什么,不然就会感觉焦虑。

昨天整理了 Ulysses(一个写作工具)里写的全部文章,发现有近半(甚至可能大半)的文章都只写了一个选题(标题),或者写了一半,还有一些基本写完了也没有发布。我是该怪自己拖延症呢?还是该怪自己效率太低呢?还是该怪自己太「追求完美」(贬义)呢?

我是如何整理的呢?简单说就三种:删除、存档、打标签。

把一些完全过时的文章直接删除(垃圾桶),把还有保留价值的文章放在「存档」目录里(就像是家里一年都不会打开两次的柜子),另一些尚未完成的文章会设为「素材文稿」(我理解就是草稿),以及打上标签,方便我日后筛选。

内容是做不完的,光是尚未完成的选题起码就够我做一年了。

有些想要做的选题,既适合写成文章,也适合做成视频,甚至可以发小红书图文笔记,但是做这三种内容形式所花的成本是大不一样的,而最终达到的效果(或者说结果)也不一样。

所以有时候就很矛盾,明明手里有工具有材料,就是不知道劲该往那一处使,总是这里敲敲,那里打打。每一处都有那么点意思,但没有一个能拿得出手的,能真正代表我的,能完全发挥我所长的。到最后搞得自己很累。

别人问我是做什么(内容)的,我一般都很难回答,或者一两句话就回答清楚。一般就视对方是谁而给出「写文章的」或者「拍视频的」这样笼统但也「差不多如此」的回答。

更有一种情况,品牌方找我投广告,我都要先问对方几个问题,投哪个平台?发文章还是发视频?是长视频还是短视频?……

对方会做出选择。

对方会帮我做出选择。

起码我是真的喜欢写一些东西的(不然也不会乱七八糟的写了十年吧)。但仅靠写(有价值内容的)文章赚钱,太难了。做视频我也是有兴趣的,但视频制作的时间成本比写一篇文章高太多了,就会出现更新慢,太追究完美或者怕耗时太长而不敢开始,逃避。而且一旦接了自己并不是很感兴趣的题材,制作起来会非常难受。

大概 2014、2015 年的时候,我初到上海找工作,不久便开始在微信公众号上写文章,至今已有八年多了。2023 年的微信公众号还是好的长图文内容平台吗?我是有疑虑的。不过虽然从这里获得的收入甚微,但也积累了近千篇文章和近十万订阅数,也让我不舍彻底放下这个平台,也对这个平台有一些好感在。除了是陪伴我最久的内容平台(不算博客的话),也是比较克制的、尚留有些互联网精神的平台。

公众号肯定不会这么快死,它像一个仍颇有一些影响力的中年大叔,但是新人太多太吸引人了。

我心里是有一个答案的,只是落实上尚不明确,以及不敢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