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没有晚上独自在外面戴上耳机听歌了

过了农历八月十五,晚上外面的气温就很舒服了。

今晚一个人坐在小区的横椅上听歌。用的是一部 iPhone 13 Pro 和一只 AKG K52 头戴耳机。这只耳机通常只会放在家里当作监听耳机用,很少会带出门。而我也很久没有像这样晚上一个人戴上耳机只是听听歌。

AKG K52

家里有一对真力 G One,是声音素质比较高的桌面音箱。还有一对 HomePod 和两只 HomePod mini,分别放在客厅、卧室和书房。两只小 mini 往往用作背景音乐的播放。有时候遇到感兴趣的歌也会用头戴耳机或者音箱去听。不过也不会听太久,往往会被其他事情所干扰。

真力 G One

一个人的晚上,又深处室外,便可以更专注的、长时间的一首首完整的听下去。这是跟在家里用手机或电脑播放音乐完全不同的体验,也是难得的放松机会。认真聆听一首音乐,尤其是喜欢的音乐,经常会达到一种「心流」的状态。黑夜令视觉迟钝,却让耳朵变得格外敏感。

这两年见到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玩黑胶唱片、或 CD(当然整体还是非常小众的)。每个人选择用黑胶或 CD 听歌的原因或许各不相同,有人是发烧友、有人喜欢这种仪式感、有人出于对那个年代听音乐方式的怀念、也有很多人纯粹是跟风,只为彰显一种「与众不同的品位」。但不管怎么样,黑胶和 CD 并没有被数字音乐流媒体彻底消灭,并且大有「文艺复兴」的趋势。

数字音乐跟实体黑胶或CD在聆听方式上有很多不同,很难说哪一种绝对更好。

我属于彻底拥抱数字音乐,但是也并不排斥黑胶唱片或 CD 的一类。或许未来的某一天,我也会买一台 CD 播放机听音乐。既要数字的,也要实体的,为什么不呢?

家里买的但从来没有机会放过的CD

用手机或电脑听数字流媒体音乐,便宜且方便。但也正因如此,数字音乐的价值也因为这种触手可及而变得廉价。我们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其他不相关的事情干扰,歌曲下的两句评论,朋友圈有个小红点,手机电量不足了……

现在人也越来越难沉下心来把一首歌好好听完,即便遇到钟意的歌曲,也在人声部分刚结束,歌曲还剩二、三十秒便匆忙切到下一首。互联网,或者说手机电脑,让我们变得急不可耐,总是在赶着做下一件事。实际我们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网络里「打发」掉的。

听黑胶或者 CD,虽有诸多不便,但是它能够赋予我们听音乐时一种「仪式感」。我此处的「仪式感」绝对是褒义,它代表我们对待听音乐这件事的一种更认真、更在意的态度。正因为种种的「不便」,才让听歌成为一件事,而不是另一件事的一个「附庸」。

一张黑胶唱片或 CD 专辑往往是我们精挑细选的,曲目只是这张专辑的一部分,还有很重要的在于它的装帧质地、封面设计、材质。一张唱片或CD专辑是一个整体,单个曲目只是这个整体的一小部分,很多习惯了听数字音乐的人往往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自从 21 年前 iPod 问世,我们终于可以「把1000首歌装进口袋里」。如今以智能手机为载体的网络流媒体音乐服务,让更多人可以接触到更多种类的音乐。我们可以随时随地听到想听的音乐,也可以随时跟其他人讨论和分享音乐。

就像数字音乐之于实体唱片,纸书之于电子书,电影院之于视频App,数字音乐成为当代音乐形式的主流,实体唱片也应该有自己的生存空间。

(2022年9月12日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