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把音乐播放这件事搞明白了一些

以前我对 DAC、功放、数播、模拟、同轴、3.5 跟 4.4mm 这些 hifi 概念一知半解,也尝试过去小红书搜,最后也没有搞明白。

这两天跟 ChatGPT 针对这个话题密集的聊了几次,算是把 hifi 播放这件事搞明白一些了。趁热乎劲儿来博客梳理记录一下。

首先要搞清楚“数字”和“模拟“这两个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概念,这两个说的是音乐的保存形式。

“模拟”是物理的,比如黑胶、磁带都属于这一种。“数字”我比较熟悉,本质上就是二进制,手机和电脑里存的音乐都属于数字保存,就是保存在手机和电脑的闪存盘(SSD)里,很多音乐播放器(比如 iPod)也是如此,CD 其实也属于“数字”保存,里面也是二进制数据。

接着是播放设备,这是一个比较大的概念,我们待会再讲。我们先看看整套音乐播放系统的最末端——扬声器。

扬声器(必须)接收模拟信号,然后再通过“振动”把信号“演绎”出来,带动空气振动最终传到我们的耳朵里,所以我们听到了音乐。

那模拟信号是怎么传给扬声器的呢?如果是模拟介质(比如上面提到的黑胶唱片、磁带),就需要用可以播放这种介质的播放机(比如黑胶机、磁带播放机)来读取介质上的信息,并传给扬声器“演绎”。

如果是数字介质,比如上面提到的手机、电脑、iPod 这类“数播”,这些设备内置了 DAC(Digital to analog converter),也就是“数字模拟转换器”。顾名思义,它可以把硬盘里的数字信息转换成模拟信息,并传送给扬声器来“演绎”。

在播放器、DAC 和扬声器之间,可能还会有功率放大器,它的作用我也不是特别了解,大概是把模拟信号做一次增强。

有些音箱内置功放,就是有源音箱,比如我家用的真力 G One 就属于此种。没有内置功放就是无源音箱。一般发烧友会选择无源音箱并自己搭配功放。

还有一个东西不能不提,就是连接播放器、DAC、音箱之前的线材,这可能比较重要但确实也很复杂。

拿我们比较常见的一种场景举例:用有线耳机插手机播放音乐。

手机里保存的音乐是数字的,手机也内置 DAC,在播放音乐时,会把数字信号转换成模拟信号,并通过 3.5mm 线把模拟信号传给耳机内的扬声器来“演绎”。

iPhone(3.5mm 模拟信号输出)
3.5mm 耳机接收模拟信号 → 驱动振膜 → 发声

但是近几年很多手机取消了 3.5mm 音频口,而采用 Lightning 或 USB-C 口,这些口实际上只能输出数字信号,所以就需要 DAC 的介入。比如 iPhone 15 Pro 可以用一根“USB-C 转 3.5 毫米耳机插孔转换器”再来连有线耳机。

iPhone (USB-C 数字音频输出)
USB-C 转 3.5mm 转接头(内置 DAC + 放大器)
3.5mm 耳机接收模拟信号 → 驱动振膜 → 发声

再举个用 CD 机播放音乐的例子。

CD 机读取光盘上的数字信号然后往外输出,一般有数字和模拟两种。模拟输出口(比如 RCA 红白音频线)可以直接连功放或有源音箱(比如真力G One),数字输出口(比如同轴或光纤)需要先接 DAC 把数字信号转换成模拟信号,再传给功放或有源音箱。


手机、电脑、iPod、CD 都是数字介质,需要 DAC 转成模拟信号。

黑胶唱片、磁带是模拟信号,可以经由功放后让扬声器直接播放。

数字 or 模拟?

我选数字,听数字比听模拟更省时省事省钱。

无损 or 高解析度无损?

无损就够了,高解析度无损对器材、环境、耳朵要求严苛,并且发烧友和专业录音的人才用得到。

耳机、音箱的升级是最明显的。

愿望清单 + 1:一对 G Thr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