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思考工具
最近对工具(包括硬件和软件)的选用这件事有了一些新的思考,不再追求「更好」,而是重新如实的审视自己的需要,选择「够好」的工具。
Mac:相当趁手的生产工具 #
Mac 对我来说就是**「生产工具」**,我需要用它写文章、做图、做视频,并把它们发布出去。我也经常用它看别人的文章和视频,但它对我来说主要还是生产工具。
注意我这里并没有用「生产力」这个词,工具有好有坏,但工具本身并不具有「生产力」,只有当「生产者」(我)使用它并制作出一些东西时,它此刻才有了「生产力」。 _ 我现在有两台 Mac:一台 Mac 台式机和一台 Mac 笔记本。
Mac 台式机 #
台式机 Mac Studio 是我的工作主力机,它性能强劲(M2 Max 芯片、96GB 内存和 4TB 硬盘),甚至对我来说非常性能过剩了。我觉得当前最适合我的主力机应该是 Mac mini M2 Pro,我觉得 Mac Studio 个头太大了。
不过作为主力机,我需要它有一些「性能过剩」,这样我可以更随心所欲的使用它,再也不用担心因开了多少奇奇怪怪的软件或升级系统而出现性能不够的情况。
对这只工具,我没什么好抱怨的。希望(或许)5 年甚至更久以后,我仍然在使用它。
Mac 笔记本 #
我现在用的 Mac 笔记是一台 2016 年生产的 MacBook Pro,其实是妻子几年前淘汰下来的(她用一台 12.9 英寸的 iPad Pro 取代了它,并在今年换成了 iMac M1)。
最近几天我才重新把它翻出来,擦净机身,充上电,然后升级到 macOS 12 系统(因为很多软件已不支持 macOS 12 之前的系统安装了)。
其实在此之前,我的 Mac 笔记本是一台 M2 芯片午夜色的 MacBook Air,它轻薄、安静、性能不错、电池超级耐用、而且几乎永远冰凉。
但几天前我决定把它给妻子用,并尝试用妻子的旧 Mac 笔记本代替它,我想看看自己究竟需要一台什么样的笔记本电脑。我知道这个尝试带有一些实验性,但我觉得可能会很有意思。
这台 8 年前生产的 MacBook Pro 使用 Intel 处理器,8GB 内存和 256 GB 固态硬盘。放在今天(2024 年)来看它的性能配置显得非常过时。
但除此之外,它状态良好,屏幕、电池、键盘都在官方渠道免费更换过。13.3 英寸视网膜屏幕,内置立体声扬声器和前置摄像头,两个 40 Gb/s 高速率的雷雳接口,键盘打字体验和触控板手感跟 8 年后的新款没有太大区别。
唯一限制它的可能就是处理器性能,别说跟 2024 年的 M3 芯片比,就是跟去年的 iPhone Pro 上那颗 A17 Pro 芯片比也差得远。
重器轻用 #
我以前使用工具常犯一个误区,就是希望用一个工具做所有它能做的事,如果不充分使用它的能力,不尽可能榨干它的性能,似乎自己就亏了。
拿 MacBook 来说,虽然我已经有一台性能强劲的台式机,但我还是希望我那台 M2 芯片的 MacBook Air 能装上台式机上所有的软件,做台式机能干的所有的活——比如用它剪辑视频。
当然,我的这台 Mac 笔记本可以安装台式机上所有的软件,也可以拿它剪视频。但我是否应该这样做?毕竟台式机可以做得更轻松也更快,我又有一台这样的台式机,为什么不用呢?
从实际使用频率上来看,我用那台笔记本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开 Safari 浏览网页以及用 Ulysses 写作
包括对 iPad Pro,哪怕它有媲美笔记本的处理器性能,哪怕我给它配了键盘,但我依然不应该让它做 Mac 更擅长的事,哪怕这台 iPad 同样能做,但能做和做得舒适是有区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