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直树桑聊天
下午跟 @植树桑 视频聊天,在最后的十分钟把我最近一段时间在创作方向上的疑虑和困扰理清了不少。人哪,还是得多跟人聊一聊(当然,选对人也很重要),不能总是自己闷头想,闷头做。
晚上赶紧把自己的一些想法写一写,边整理边思考。
对于当前平台内容的调整 #
抖音:断舍离 #
前两年靠西瓜中视频计划分发视频(只花费很少的时间精力),每个月也有一些平台激励收入,虽然不多,但也足以算进收入结构。但最近抖音平台的收益锐减,所以可以考虑把抖音这个平台弃掉。最近要研究一下如何把抖音号观众引导到我的其他主要内容号上(比如制作个小视频置顶包函微信号引导?)。
B站:不再是最重要 #
不再把B站作为最重要的视频内容平台,仅仅是整个内容体系的一环(中视频)。
B 站代表着横版中视频内容,B 站的平台激励计划收益在去年就开始锐减,也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B站作为我的合作商单最多的内容平台,会继续制作和发布视频,也会接上单,但会比以往在商单筛选上更“挑剔”,只有自己真正认可、喜欢的产品才会接。这部分收入可以作为内容创作总收入的弹性补充。
公众号:干湿分离 #
公众号是图文内容的主场,适合塑造个人品牌和打造私域,也适合“知识付费”类产品变现的落地。
目前的想法是——同时运营两个公众号。
把现有主账号「黄杨ME」名称改回之前的「Mac派」,账号定位「Mac干货分享」,会非常垂直(niche),甚至不会发其他苹果产品的内容(除非内容本身跟 Mac 有关联),目标是做到 Mac 干货分享类公众号 Top 1。
把另外一个公众号「黄杨的自留地」改名为「黄杨ME」,定位个人化,内容话题涉猎更广更自由(比如泛苹果体验、效率方法、墨水屏、育儿、阅读、健身健康、理财、自由职业等),一部分内容来自博客(huangyang.me),以及视频创作选题的图文版。
这样「Mac派」写纯 Mac 干货,「黄杨ME」更湿的兴趣写作,干湿分离,读者对干货和湿货的需求都能更有确定性的得到满足,自己也能从过往纠结(心力和时间的双重损耗)的状态中解脱出来,同时写作的冲动也能得到更顺畅的释放。
小报童:打造付费产品的「容器」 #
《MAKE》这本书的作者 Pieter Levels 说:
如果你从不为产品收费,它永远不会成为真正的企业,它将永远是一个副业。
小报童更像是中文圈的付费版 newsletter。把小报童作为打造内容付费产品的「容器」,尝试靠创作优质付费内容获得收入,慢慢摆脱当前基本只能靠接商单(恰饭)获得收入的状态。同时要对用户诚实,我拿这些钱是为了做更多更好的东西,以及养家糊口。
目前的小报童付费专栏产品计划有:
1,做一套全网最新、最通俗但又细致的 Mac 使用图文类教程,买断制,初始定价 ¥69,早买早优惠,后期会涨价(比如 ¥99)。
主要面向公众号「Mac派」的读者,对于一些长期免费阅读 8、9 年的读者来说,¥69 元作为「补票」并不算贵。
2,做一套使用 Apple Notes(备忘录)打造个人第二大脑(知识花园…whatever),买断制,初始定价 ¥159,后期可能会涨价,内容交付完成就不再更新。
3,做一套个人成长分享,名字大概如「我的数字人生方法」,写今年我在健康(运动、饮食、睡眠)、人际关系(伴侣关系和亲子关系)、财富获取(钱商、自由职业创作)、人生哲学(主要是斯多葛主义)等方面获得的新的认知(有知),以及自己在结合了亲身实践(有行)后的经验和踩坑。
这或许会成为我的第一本书的「种子版」。
4,做一套我的工具箱,分享个人效率工具和方法,如数据备份经验、Mac高效方法、快捷指令等。
小红书:做图文垂类 #
Mac相关内容在小红书依然最适合做图文笔记。
小红书现在的slogn「你的生活指南」天然适合 Mac 干货类内容,所以现在的小红书账号也要做成垂类。优先采用图文笔记,这样创作成本相比做视频更低,或许也更利于读者检索和阅读。
刷小红书,有时候不方便开外音看视频。而阅读图文笔记反而更有利于无声场景。
同样可以再起一个号做个人分享号(比如B站视频的分发)。
关于小红书号,还没有想得特别清楚,不过也不急。
YouTube #
中视频,平台激励最良心了,适合做长尾。还要再想想。
更远的以及尚未想清楚的想法: #
- 尝试播客
- 写一本书并出版
- 开发一个软件
以及 #
1,要有耐心,相信长期价值(复利)。 2,利用方法和工具提高创作效率,更专注的工作(比如利用「番茄时钟」),更少时间的工作,做任何高影响力(回报)的事情,通过创造产品打造自己的杠杆(睡后收入)。 3,对读者(观众、用户)和自己更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