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在谈论设备时,我们应该谈论使用场景
每一种设备都代表着一种或一些与其相应的使用场景。周末的早上,你不会端着笔记本在被窝里看,而可能是用一部手机或 iPad mini。码代码时,13″ 的笔记本或许太小,台式机或者笔记本外接显示器才是你的选择。空虚的时候你会拿出手机打开某 App 摇一摇,玩节奏大师当然iPad最爽。夜里大脑突然冒出了东西,你想要马上写到简书上。当你从床上做起躺着,捏出你那“薄如蝉翼”的 MacBook Air 打开,放在腿上,舒服的键光,刚好的重量。你想,这才是你想要的。也许此时用 Pro 对你来说都太重了,iPad 的虚拟键盘又没有感觉。
过去大家都用着一样的“大屁股”电脑,用一样的操作系统。后来开始有了“非便携”笔记本,接着笔记本越来越强大了,性能更强,功能更多但也更便携。近两年,超级本、变形本这些概念从出不穷,似乎笔记本大有取代台式机的势头。
随着手机步入智能时代,现在的手机已经仅仅是一部“移动电话”了,说成“手里的计算机”也许会更适合。拥有了操作系统之后,手机似乎已经变得无所不能。支付、约炮、购物、游戏,很多人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甚至超过了电脑。
平板电脑出现了,有人说这是笔记本变小了,有人说这是手机变大了。但是这样的屏幕还是不能满足一些人的需求。有人说,我只需要比现在的手机大一点的屏幕就够了,于是 4 寸、5 寸甚至 6 寸的巨屏手机出现了。有人说,iPad 还是太大也太重了,于是 iPad mini,Nexus 7 出现了。
于是,响应式设计出现了。
曾经有人预言笔记本会取代台式电脑,有人说智能手机(或者移动智能终端)才大有可言,也有人说,可穿戴设备才代表着未来。而现状说明了,存在即皆有其合理之处,起码在一定时期内不存在谁完全取代谁。没有一种发明能解决所有问题,适合所有场景。就像电视机之于电脑,纸质书之于 Kindle,就像人有时会站着,有时需要坐着,有时可能还需要拼命的跑。
写于 2014-01-14 最初发布于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