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爬大蜀山
今天带家人去爬大蜀山了,虽然刚满一岁的儿子还不会走,虽然家属的脚踝扭伤还没痊愈,但是柔和的阳光、适宜的温度和清新的空气还是让人感觉身心舒畅。打算以后每周都找一个天气不错的一天(非节假日)带家人出来爬爬山。 要是我家离大蜀山近一些就好了,这样每天都可以起个早爬个三五十分钟山。 2024-03-11 21:03:35
生活
今天带家人去爬大蜀山了,虽然刚满一岁的儿子还不会走,虽然家属的脚踝扭伤还没痊愈,但是柔和的阳光、适宜的温度和清新的空气还是让人感觉身心舒畅。打算以后每周都找一个天气不错的一天(非节假日)带家人出来爬爬山。 要是我家离大蜀山近一些就好了,这样每天都可以起个早爬个三五十分钟山。 2024-03-11 21:03:35
亲密关系
儿子满一周岁,生日这天在家里给他完成“抓周”和过生日,生日照都是当天我自己在家里给他拍的。 “抓周”抓三次,儿子依次抓了地球仪、宇航员和电脑(iPad Pro),或许未来他会从事高科技行业吧,哈哈哈! 一岁以内的宝宝变化非常快。 儿子的精细运动发展很好,手部精细动作都做得很好,我觉得这主要的意义他妈妈及早的用 BLW 方式吃辅食,手眼协调得到更多的锻炼。比如他很早就会翻书,会玩懂很多蒙氏教具,现在甚至可以在我的辅助下拿CD放进CD机,把CD盒放到支架上,最后点CD机上的按钮来播放,这一连串的动作他都能对应上,最后音乐开始播放的时候他都很开心。 但大运动的发展有些滞后,目前可以轻松的匍匐爬,但是正常爬还比较少(补充:1岁零半个月的时候突然会正常姿势爬行了)。可以自己扶站,真的时候也有些踉踉跄跄。现在还完全不能扶走,也不能站立时弯腰拣东西。 最近发现儿子的共情能力也表现得很强烈,比如看到大人对着他哭,他也会哭脸,大人对他笑,他也会乐得哈哈哈。有时候感觉他也会表现出害羞、不好意思、礼貌拒绝这类表情。 一岁儿子的情绪非常饱满直接,阴晴不定,脸说变就变。开心起来手舞足蹈,嘴里还念念有
成长
1. 你今年做了哪些之前从未做过的事? 2. 你有没有遵守年初时和自己许下的约定? 3. 你身边有人生孩子了吗? 4. 你身边有人去世了吗? 5. 你去了哪些城市/州/国家? 6. 明年你想要获得哪些你今年没有的东西? 7. 今年的哪个或哪些日子会铭刻在你的记忆中,为什么? 8. 你今年最大的成就是什么? 9. 你今年最大的失败是什么? 10. 你今年还遇到过哪些困难? 11. 你今年是否生过病或受过伤? 12. 你今年买过的最好的东西是什么? 13. 谁的行为值得去表扬? 14. 谁的行为令你感到震惊? 15. 你大部分的钱都花到哪里去了? 16. 有什么事让你感到超级、超级、超级兴奋? 17. 哪首歌会永远让你想起这一年? 18. 与去年的这个时候相比,你是:感到更快乐还是更悲伤了?变得更瘦还是更胖了?变得更富还是更穷了? 19. 你希望自己能做得更多的是什么? 20. 你希望自己能做得更少的是什么? 21.
成长
对我来说这是漫长的一年。 2023年公历2月也就是农历刚过完年没多久,我儿子就出生了,学着当一名父亲也是我这一年最重要的课题。 如今儿子出生马上就有一年了,这一年对我来说很难忘,儿子的降临带来了欢笑、疲惫、焦虑,更多的是幸福。我也开始慢慢学着如何当一名合格的父亲。 虽然一年对于一个人的一生来说非常短暂,但是这一年我看着儿子成长变化飞速,不管是身体、智力还是情感上,简直几天一个样。也终于理解为什么人们说孩子就是一张白纸,他是那么娇弱,那么单纯,却又充满着生机和希望。甚至忍不住感叹人类这个物种的神奇,只需短短一年就可以有那么大的变化,学会那么多的东西。 这一年更多的时间是放在家人尤其是儿子身上的,因为他依赖大人,需要几乎全天候的陪伴和照顾,所以大人的个人时间一定是被大大缩减的。这一年的工作时间可能还没有前一年一半多,内容产出也有所降低。不过可以陪伴孩子成长,帮家属分担更多家庭责任,也是值得的。从这一点上来说,自由职业者对于孩子的成长是一件好事,因为可以有更多时间放在家人孩子上面(虽然这一年确实比较累)。 我相信2024年依然需要花相当多的时间在儿子身上,但肯定会比2023年的情况
生活
LYC(以下简称“L”)是某互联网创业公司的老板,跟我也有一些合作的关系,同时也是我(在网络上)的朋友,我们也经常聊一些工作以外的天。 已为人父的他,是一个对自己有要求、有计划又有执行力,同时很细心的人。比如自家房子装修,他会研究每一个细节,甚至电视后面的每一根排线都要理整洁。自认为在生活上已经算细心的我看到后真的自愧不如。 前段时间我还向他请教家庭组网的问题,他还跟我分享了他们家的组网方案,再次佩服他的细致和动手能力。 今年还被 L 安利买了一台擦窗机器人(二手的),确实很好用,解决了一直以来困扰我的高层楼擦外窗的问题。不过今天 L 跟我说,某品牌出新款擦窗机器人了,感觉被严重背刺了。 新款有一个很戳他的痛点被解决,所以他已经买了新款。 我打趣说还好自己买的是二手,而且几个月才用一次,能擦干净就行了,没有那么高的要求。 结果他很诧异的问我说:啊?你几个月用一次吗?然后说自己每周都用。 接下来轮到我诧异了。 虽然擦窗机器人很方便,但也需要手动操作和看守。我家窗户算比较少的了(L 家的窗户比我家多得多),但每次擦窗还是要花一些时间的。我觉得能一个月擦一次就够了,而我确实买回来
阅读
* 《鳗鱼的旅行》(Kindle) 一本我有极大概率会(买纸书回来)再看一遍的书。好喜欢里面的插画。笔记。 * 《长安的荔枝》(Kindle) 短小好读,情节引人入胜,买了实体书。据说马上要拍成电视剧了(期待)。 * 《我的简史》(Kindle) 霍金自传,原来霍金结过两次婚,来过三次中国,第一次来中国是来的合肥(中科大)。 * 《缅甸小日子》(实体书) 书开本不小,也挺厚,作者把自己对缅甸的日常细致入微的观察都画了进去,一个个小故事都很好看,也不失幽默,即使不爱看这种漫画题材也能跟轻松的看起来。笔记。 * 《旅行与读书》(Kindle) 被书名吸引,我很期待它会是一本类似《旅行的艺术》那种谈论旅行与读书之意义的随笔,能让我有一些不一样的思考,然而看了两章却并没有达到我的预期。作者(詹宏志)的文风也不是我喜欢的,甚至感觉有些许卖弄。 反倒觉得梁文道的序文更好看一些。 今天这个时代,读万卷书,或者上一万次网,是真的有可能取代行万里路的。所有你要去的地方,都已经有人去过了,他们拍回来无数照片影像,
感悟
我的工作室其实是在自家楼下租的一户民宅,看得出整套房子就是为出租准备的。窗户和插座还是交房时候的那些,质量很差,软装可以说是没有,总之抠门到极致。虽然有很多缺陷,但好在离家近(就下个电梯的距离),而且房租尚可能接受。 我在客厅工作,其他几个房间作为储物间和客房,客厅是没有空调的,加上窗户密封性极差,冬冷夏热。现在到冬天了,今早我找了一卷宽胶带,把客厅的那扇漏风的窗户给做了一下贴封。别说,这低成本的方案还真管用,不仅不漏风了,噪声也小了一点(我住的这栋楼旁边就是高架)。 手机刷到一位老友 D 的朋友圈,说他年底即将去坦桑尼亚,圆自己多年的梦想。能去一次非洲大草原也是我的毕生梦想之一,不知何年才能实现。 我跟 D 的结缘是在一次结伴自驾旅行。那时候他还是个互联网小透明。那趟旅行我们聊了很多(大多是他再说),虽然 D 比我小几岁,但我感受到这个年轻人有激情,有想法,而且脑子活。那时候的我还在互联网公司上班,业余时间写写知乎和公众号,也有了一些关注。我们俩对苹果产品都很有兴趣,所以回到上海后,就决定一起做点事情。 但是这次合伙创业不久便因我主动提出离开而终止了(后来另外一个合伙人也离开
生活
自三年前搬到这个新家,每到冬天,都会时不时点一支香薰蜡烛。最早是妻买了几只,我才知道香薰蜡烛也有这么多讲究,也可以卖得这么贵。 蜡的原料分很多种,烛芯也有不同的材质(棉芯居多,也有木片芯),用过一款木片芯的蜡烛,燃烧时仔细听会有滋滋的爆裂声(别担心,真的非常轻微)。装蜡烛的器皿也是各家展示设计水平的部份。材质有玻璃、陶瓷的,造型更是各异,一般都设计的比较偏日式或北欧美学。 香薰蜡烛给人带来的感官体验是多维的。先是视觉,烛光色温很暖,带给人的感受也是温暖的。烛火以一种轻微且随机的节奏跳动着。烛芯顶端被烧成焦黑色,在化成油黄色的蜡水的包裹下,仿佛在合作完成一次跟时间的对抗。烛器的设计也很重要,既要能辅助呈现烛光的柔美,也能很好的融入家居场景,烛器一般都设计的比较偏日式或北欧美学。 嗅觉感受是香薰蜡烛跟普通蜡烛最大的不同。普通蜡烛只需要关注实用性,也就是光照(虽然这种实用性在当今已经几乎没有存在的场景了)。现如今的蜡烛更多是用来增加氛围情调。香薰之味犹如香水,我对此也了解甚少,只知道一种味道很好闻,一种味道并不喜欢。之前在 ikea 买过香薰蜡烛,那味道有一种廉价的刺鼻感,发誓不买 i
生活
那天妻问我一个问题,如果我不做现在的职业(暂且叫数码区博主),我会做什么? 我答了一些当时能想到的,但也比较模糊的答案。比如可能会做(make)一些手工的东西,有点像 HXM 她们家的状态。也有可能做一名家庭摄影师。 我对摄影是有一些兴趣的,但我对纯粹的商业摄影并不喜欢,偏艺术创作的摄影我又没有那水平。我一直觉得(偏创作形的,有自己风格的,能扩宽自己的)摄影除了有一些可以快速习得的技法以外,还需要大量的练习,以及更重要的——天赋。而我目前既没有大量练习的条件,也没有那么高的天赋。所以并非不想往「摄影师」这个领域尝试,更多的是不自信,觉此并非易事。 关于开头的那个问题,我今天突然冒出了一个新的答案。 多年前我就对「极简主义」(Minimalism)或者「极简主义生活方式」(Minimalist Lifestyle)有一些了解,也非常认可极简生活方式。那时候还做了一个叫「极简生活方式」的公众号,还陆续发布了一些文章。我内心深处一直想成为一个极简主义生活方式的践行者和传播者。当然,它未必是一份职业。 但那时候我对「
成长
近期对我影响最大的人,应该是「沉浸式翻译」的作者 Owen 吧。他是一名软件开发者,也是一名 Bloger,同时也拥有自由职业者的身份。实际上我并未见过他,至今也并未在网络社交平台上跟他有过互动。 学好英语是如此重要,如果还没学好,就先找一款好的翻译工具 先说说「沉浸式翻译」是什么吧。它是一个免费的浏览器插件,可以实现网页内容的翻译。虽然很多浏览器都内置了网页内容翻译功能,但是都不完美(具体就不说了)。「沉浸式翻译」 可以使用 10+ 种翻译服务,比如可以用谷歌翻译、有道翻译等任何一个你喜欢的翻译引擎来翻译。因为各家翻译的质量和体验(主要是速度)是不同的。而最关键的是支持 DeepL 和 OpenAI 翻译。这两个翻译服务是付费的,因为本身这两个翻译服务的接口就很贵。你可以选择付给软件开发者,然后可以使用这两个翻译服务,也可以付给翻译服务商,利用得到的 API Key 解锁这两个翻译服务。 DeepL 和 OpenAI 这两个翻译服务有啥了不起的?
生活
很多现代人喜欢做星座、算命、MBTI 人格这类测试,真的是为了「更了解自己」吗?我觉得不仅如此。 任何一种性格测试一般都会包含说好的和说不好的两个方面。 如果说了些好的特质,比如「专注」,「热情」,就会产生一种叫做「自我感觉还不错」的东西,你看,我还是有挺多优点的嘛,也没有那么差嘛。 如果是不那么好的特质,比如「懒散」、「不善交际」,就会产生一种「我果然天生如此,很难改变」的一种自我合理化,内心会得到些许宽慰。 这似乎可以说明,做这种测试确实有缓解焦虑之功效,这也正是当代人需要的。 我是 INTJ 型 我的 MBTI 测试人格类型是 INTJ。I 即 Introverted(内向),N 即 iNtuition(直觉),T 即 Thinking(思考)
写作
一 晚上八点,工作室。 花了二十多分钟吧,把 Outlook 邮箱收件箱里的上百封邮件处理干净了,Outlook 的整理功能还是很方便的。虽然意义不大,但是列表清空的那一刻还是蛮解压的。 又打开 Gmail,满屏的已读未读邮件,找了半天没找到类似 Outlook 的整理功能,遂放弃,垃圾 Gmail,还是老老实实当 Google 登录帐号用吧。 (天呐我竟然花了快半小时清理邮件!) 二 坐到电脑前就想做点什么,不然就会感觉焦虑。 昨天整理了 Ulysses(一个写作工具)里写的全部文章,发现有近半(甚至可能大半)的文章都只写了一个选题(标题),或者写了一半,还有一些基本写完了也没有发布。我是该怪自己拖延症呢?还是该怪自己效率太低呢?还是该怪自己太「追求完美」(贬义)呢? 我是如何整理的呢?简单说就三种:删除、存档、打标签。 把一些完全过时的文章直接删除(垃圾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