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test

发现我的“心智模型”

最近频繁看到“心智模型(Mental Models)”这个词。 《纳瓦尔宝典》 “所谓的心智模型,其实就是有助于调取你所学知识的简单方法。” ——《纳瓦尔宝典》 《纳瓦尔宝典》这本书有一节的标题就是“发现好的心智模型”。这一节上来就强调,人们习惯依靠过往记忆来推测未来事情的走向,但这种方式常常是不靠谱的,更好的方式是依靠“心智模型”。 书中还分享了纳瓦尔本人的一些心智模型,比如“反推法”、“复利效应”。其中一个叫“如果难以抉择,那答案就是否定的”。还有一个叫“迎难而上”,意思是说“如果面对两个选择,利弊各占50%,你就应该选择短期内更艰难、更痛苦的道路。” “做选择”本身通常也会带来痛苦,并且会耗费精力,尤其当面临关键抉择之时。而拥有“心智模型”的好处就是,它让我们在做选择和决策时更容易,也往往更符合自己的长远利益。 关于如何建立新的心智模型,纳瓦尔给的建议是,一定要多读书,并且要读跨学科领域的书——比如科学、数学和哲学——以及不断的输出,可以是写博客(公众号)、发推(

2025年的第一天

2025 年了,日期还是习惯性地写成 2024。 早上没有被养乐多吵醒,但还是在 7:30 起了床,穿上外套出门,把楼层又挨个找了一遍,连天台也找了,未寻见。 吃完早饭就用电脑拟了一份“寻猫启事”,到附近打印店印了些,贴在楼栋电梯醒目处。 养乐多“出逃”已经过去 11 个小时,现在只能一边扩大搜索范围继续找,一边寄希望于它被某位好心楼友碰见并联系我。 中午驱车带母亲妻儿去了一家粤菜餐厅吃饭。餐厅是妻选的,看起来蛮高档,菜品也合大家口味,儿子吃了不少牛肉以及玉米、糕点之类。 今天儿子表现得乖巧懂事(通常带他出去下馆子都是一件头疼事),是他被这家餐厅安静惬意的氛围影响到,还是单纯在这特别的日子给我这个老爸面子? 总之是一顿完美的生日餐——除了父亲没来,以及养乐多还在外面受冻挨饿——临走时儿子还主动跟餐厅服务员说了句“谢谢叔叔”(题外话:这家餐厅的服务确实不错)。 下午和妻去商场逛了逛,顺便把定的蛋糕取了。难得的闲散时刻,心情本该是很开心惬意的,但无法完全沉浸其中——我猜妻的心情大体也跟我的一样。 新的一年,又添一岁,回顾过去这一年,

更关注精力管理,而非时间管理

五年前我离开职场,选择了自由职业者这条道路,从此我的工作和生活的界限开始变得模糊。 随后我有了自己的小家庭、步入而立之年、初为人父……我发现属于自己的时间越来越少。 我抓住每一点空闲时间去工作,我毫不费力的戒掉了刷短视频,甚至没有时间看喜欢的剧和电影,每天的时间都挤得满满当当的,我开始有时间焦虑。 然而除去睡觉吃饭、陪家人以及各种生活杂事,每天留给工作的时间只剩这么多,不管我再怎么挤,也不可能增加了。 我还发现,虽然每天做的事情大体相同,但我有时候会感觉精力充沛,有时候感觉身体被掏空。 我开始意识到,现在的我应该更关注精力管理,而不是时间管理。 下面是我的一些思考和实践。 先做重要的事项 花点时间弄清楚工作时间是被哪些事项所填满,然后按照重要性排序。每天优先做最重要的那部分任务,不重要的可以先放一放或者不做也没什么。 * 构思和确认选题 ⭐️⭐️⭐️⭐️⭐️ * 写作和修改 ⭐️⭐️⭐️⭐️⭐️ * 拍摄和剪辑 ⭐️⭐️⭐️⭐️ * 发布文章或视频 ⭐️⭐️⭐️⭐️ * 回复文章、视频下的评论 ⭐️⭐️ * 读者群聊 ⭐️ * 刷社交媒体获取信息 ⭐️

Ulysses 和 Metion

Ulysses 和 Metion 是我目前用的两款写作工具。 作为 Markdown 写作工具,Ulysses 近乎完美,不管是写作体验、发布体验、跨设备同步以及数据的安全性都做得非常成熟。 而同是写作工具的 Metion,各方面都是不如 Ulysses 的(毕竟 Metion 是独立开发者作品)。 Ulysses 在内容发布这一点上比较自由且好用。我用它写公众号文章,并通过自定义样式渲染成页面内容,复制然后粘贴到公众号后台编辑器,就可以发布了。这能大大减轻我发公众号文章的效率。用它写书也完全没问题,或者写个人博客,并一键发布到 Wordpress、Ghost 这类博客平台。 但 Ulysses 于我来说最大的「问题」就是「强依赖」,它的各方面都做得太好了,以至于找不到「平替」,导致像我这样的重度用户会被「捆绑」在这款工具上(正如 Apple 生态体验对用户的「捆绑」)。 另外虽然发布内容很容易,

不停地写作,不断地修改

最近写了一篇某产品的体验文章发到公众号,但我对这篇文章并不算满意,感觉并没有把我想要表达的说清楚,写的也稍显冗长。 后来又改写了一版发了少数派,最后又修改了一版发到我的个人博客,感觉基本把我想要表达的说清楚了。 写作是一种向内的、刻意思考的过程。改写的目的是要挖掘自己真正要表达的最重要的那部分。不停地写作,不断地修改,也是提升写作水平的一种「刻意练习」吧。 Paul Graham 在「Putting Ideas into Words」一文开头便写到: Putting ideas into words is a severe test. The first words you choose are usually wrong; you have to rewrite sentences over and over to get them

2016年我分享的一首歌

2016年我在公众号发的一篇推文中分享了一首曲目《Exit Music (For a Film)》,这是《Westworld Season 1》非常著名的配乐曲目,那段时间我肯定是在追这部剧吧。 (原分享链接来自网易云音乐,这里用 Apple Music 相同曲目链接代替。) Exit Music (For a Film) 2024 年的我意外翻到这篇文章,在 Apple Music 上找到了这个另外的版本(应该是创作者版本),听了一下就被吸引了。 Exit Music (For a Film) — Radiohead 这首歌收录在专辑《OK Computer》,这张来自 2017 年的专辑入选了 Apple Music「百大最佳专辑」,我还发现里面的一首歌《No Surprises》我也听过。 下面是这张专辑在

感悟

人生何其短,人生何其长

人生短暂 人生短暂,只有区区 3 万天(按 80 岁寿命算),而一个 28 岁的青年人,就已经活过 1 万天了。 每个人的一天都有 24 小时,实际上除掉 8 小时睡觉、洗漱、三餐、购物、做饭、找东西、通勤、上班、家务、陪伴家人……剩下的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所剩无几,这还不包括种种意外,比如生病、与陌生人无畏的周旋…… 人生太短,所以生活要简化,要学会说不,以及控制不必要的物欲。专注于做更有意义的事,和更重要的人在一起。 人生很长 人的预期平均寿命在延长,再过半个世纪(那时我大约 82 岁),或许活到 100 岁都是常态。当然,我所追求的不仅是更高的寿命,

工具

Kindle 的字体加粗是「假」粗体

我经常在 Kindle Oasis 3 上看电子书,它支持使用自己安装的字体来显示文本。我在上面安装了「汉仪玄宋」、「思源宋体」、「霞鹜文楷」三款中文字体,这几款字体都很漂亮,并且都支持多种字重。 Kindle 的字体显示选项里除了可以选择字体,还可以选择字体显示的粗细。我很好奇这个加粗是会使用安装字体文件本身的字重来渲染,还是简单粗暴的描粗。 下面用「汉仪玄宋」这款字体做验证。 Kindle 里只安装「汉仪玄宋」45S,不设置系统粗体,会按照 45S 来渲染。设置粗体时,字体明显变粗,显然这种「粗」是 Kindle 系统强制描粗的优化结果。 那安装了完整字体集(包含了所有字重的字体文件)的情况呢?结果是粗体依然是软件强制描边加粗,并没有使用安装字体文件的粗体。 所以安装完整字体集似乎意义不大。 但 Kindle 内 fonts 字体安装目录里的官方 Readme 文件中确实提到推荐安装整个字体集。这确实挺令人困惑。

「简化」是我2024年的主题之一

我的人生到达这个阶段(自由职业者、而立之年、新手奶爸)后,我开始重新思考哪些事物对自己来说是更重要的,哪些是变得不那么重要甚至是多余的。 伤害健康的 健康是我人生重要性排序的第一位,因此,对健康有益处的物品和习惯就要持有,比如长期慢跑、有规律的足够的睡眠、减少对手机的依赖、每日呼吸冥想、每日至少一瓶奶一个鸡蛋等等,这些已经在践行并开始有一些成效。 那么,熬夜、久坐、社交网络依赖、抽烟酗酒等这些就是应当从人生中去除掉的。 伤害关系的 目前我身边的亲密关系(与妻、与子、与母)尚且良好,但也有值得继续努力的,比如对儿子更多一些耐心,对妻子更多一些鼓励,对母亲更多一些亲和的态度。 与自己的关系也非常重要,通过读书(其实也是跟各领域卓越的人物建立关系的过程)可以提升认知,增进一些对世界运行规律的理解,以及让自己更加学会平和谦逊。写作是很好的思维锻炼的方式,很庆幸自己坚持写博客十年(暂不论写得多少以及写得怎么样),也自觉因此受益颇丰。 那么,固执、忽视、傲慢这些可能会对亲密关系造成伤害的东西就是应当简化的。 浪费时间(精力)的 时间或者说精力在我这个阶段变得愈加重要。

时间越多,事情越做不完

「工作会膨胀到占满所有可用的时间。」—— 帕金森法则(Parkinson's Law) 换句话说,人们会根据分配给任务的时间来调整自己的工作节奏,即使一项任务其实可以更快完成,但如果有充裕的时间,人们通常会把工作拖延到接近截止日期时才完成。 最近重新看了《每周工作4小时》这本书,里面也多次提到了「帕金森法则」: 任务的重要性和复杂度与所分配的完成任务的时间密切相关,这就是不断迫近的最终时限的魔力。如果给你24小时去完成一项任务,时间的压力促使你集中精力去执行,别无选择只能做最重要的部分。同样的任务,如果给你一周去完成,它就换来了小题大做的6天。如果给你两个月的时间,但愿不要这样——它就变成了一场精神磨难。因为精力高度集中,短时限内做出的最终产品通常不比长时限内做出来的差,甚至质量更高。 我对此也有体会,在过去的视频项目制作中,有时候我会给自己定一个看似充裕且合理的完成时间——比如一周,但往往每天的推进效率不高,有时甚至拖到一周多才上线。反倒有时候面对一些商单,因为有 deadline(视频上线截止日期),往往在最后一、两天加紧搞完,同时视频内容质量也并没有因制作时间的压缩而下降

自省

不要与人在网上争论

今天下午在自己的微信群里和一位网友针对某科技圈的话题展开争论,甚至到了争锋相对的地步。事后冷静下来非常后悔,这样的观点类的争论不仅辨不出个结果,还浪费了大半个下午的宝贵时间,以及最重要的是——让自己的心情一度变得很难受和失落。 我想对方肯定也并没有恶意,只是这样的争论于人于己都没有什么实在的好处,可以讨论、分享,但不该争论。争论和讨论最大的区别在于,争论是要有「输赢」的,是关系到「脸面」和「台阶」的,尤其还是在群聊这种「公共场合」的争论,实在不算得体,然而我觉得我们二人在争论的当下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所以,「不与人在网上争论」是对自己的新的数字生活原则,对我来说,这种观点上的争论虽不能说绝对没有意义,但弊大于利,也应在今后有意识的避免。 当然,不「争论」不代表不说话,分享和回复自己已知的东西依然是很好的。 当然,我很愿意一对一语音或直接面对面的交流,甚至争一争,论一论。 保持谦逊,保持疏离。 2024-10-08

亲密关系

孩子天生就是游戏大师

关于玩这件事,孩子才是游戏大师。作为孩子的监护人,大人在陪伴孩子玩耍时,总喜欢站在成人的价值判断上指手画脚,例如指出所谓“正确玩法”。 孩子玩游戏可不是为了什么“正确玩法”,或者为了达成什么目的,孩子玩游戏的唯一目的就是开心,其他都不重要。从游戏中获得的成长只是游戏的过程中附带而来的东西。 大人要做的就是耐心的陪伴、有克制的协助以及排除游戏过程中的危险因素。 2024-10-05

成长

尾事件

在《Anything You Want》这本书中,Derek Sivers 说他在创建 CD baby 之前,曾花了十二年尝试各种项目,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回报平平。直到 1997 年他创建了 CD baby(一个独立音乐售卖平台,那时候连 PayPal 都还不存在),然后在六年内赚到了一千万美元。而 CD baby 的商业模式也很简单:每上架一张专辑收 35 美元相册创建费(Derek 手动操作的时间成本),以及每卖出一张 CD 抽取 4 美元分成。 Derek 说他的成功并非来自坚持(做行不通的事情),而是源于坚持不断地改进和创建新东西。 Success comes from persistently improving and inventing, not

自省

直面问题

儿子房间窗户的侧边窗帘有些漏光,那一面又是朝东,早晨天亮得早,就会把屋里也照亮,这可能是儿子经常醒太早的原因之一。 老妈几次提到这个问题,我也想过可能的解决方案以及安装是否太麻烦,所以迟迟没处理。 那天突然又想到这件事,决定不能再拖了,不管多麻烦,还是要一鼓作气解决掉这个问题。 于是拿起手机点开淘宝搜相关的方案,看到有一种带魔术贴的遮光帘,稍作对比后马上下单。 第二天收到遮光帘,按照需要尺寸裁剪,在侧窗上方贴上一条魔术贴,再粘上遮光帘,搞定。整个过程不到 5 分钟,材料成本不到 10 块钱。 2024-09-20

写作

读Paul Graham博客的两个发现(和一些思考)

两个发现: 1,paulgraham.com 是作者自己写的网站程序,界面在现在看来很古老,因为它来自1996年。 2,paulgraham.com 的所有文章都没有任何配图。 一些思考 对于博客网站来说界面好看是否重要?paulgraham.com 告诉我,当你的内容足够好,界面长什么样也就没那么重要了(但不能影响阅读)。另外我不认为 paulgraham.com 的界面是「丑」的,我觉得它是极简的以及有特定时代风格的。 给文章配图似乎已经成为网络文字内容创作的标准操作,近年甚至有越来越多作者给文章封面和正文配图使用 AI 生图。对于一篇文章来说,配图是必须的吗?我们对于配图的使用是否过于草率和泛滥了?这个问题值得思考一下。当然我不是说博客文章不应该有配图,图片在有些时候能够高效的传达更多信息。还是那句话,是否过于草率和泛滥。 另外我觉得文字或者说纯文本因其自身特性(bit占用极小,兼容性极强),会更容易穿越时间。 延伸阅读:《为什么要禁止 RSS 阅读器中出现图像》 补充: 我通常在电脑浏览器上借助「沉浸式翻译」插件阅读

生活

几部我觉得适合夏天看的电影

今年这个酷热难耐的夏天终于快要过去了,今天早上带儿子出门溜达,终于感受到丝丝凉意,身心舒畅。 推荐几部我看过的感觉很适合夏天观看的电影。 《菊次郎的夏天》(1999) 暖心又搁克制,不过度煽情。 《毕业生》(1967) 经典老片,放到现在也不过时,看过三遍了(经典海报有点sexy,用了张韩国版海报,也比比较夏天)。 《步履不停》 (2008) 是枝裕和的影片中我最爱的一部。整部电影发生在将近24小时以内,没有狗血的剧情,只有一家人吃饭、聊天、散步、吃饭、睡觉的日常。(选了张很夏天的德语海报,PS好想去海边过夏天啊)。 《那年夏天,宁静的海》 (1991) 原来电影还可以这样拍,原来情感的表达还可以这么内敛。刚开始可能会觉得有点沉闷,相信我,坚持看完你会有不一样的感觉(看完又想去海边学冲浪了)。另外看《花火》的时候也有相似的感觉,北野武的电影真的太戳我这个 INTJ 了。 《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2017) 太美太甜(看完你就懂我在说什么),想在这样的一个欧洲小镇上度过一个暑期。 《小森林:

生活

专心撸一会猫

自打儿子出生之后,养乐多(家里养的一只猫)在家里的地位便一落千丈。平日里要顾及的事情太多了,难能分出神来主动陪它玩一会,也较少关注它的情绪。 今天下班躺到沙发上,养乐多又边打着呼噜边朝我走过来,然后跳到沙发上就往我身上蹭。一开始下意识想把它抱开,因为我已经拿上阅读器打算躺着看一会书,但是它的呼噜声是如此的大,甚至能听出它的急切。于是我放下阅读器,打算什么也不做,只专心撸它一会。 我一边抱着它,一边用手指在它的额头和下巴上挠痒。它用力往我手上蹭,呼噜声更响了,一会半眯着眼睛,一会歪着脑袋「饱含深情」的望着我。此刻它的身上一定分泌了不少催产素(拥抱激素)吧。 2024-09-01